热点:满足0糖0脂0卡的代糖,真的健康吗?
本篇文章3999字,读完约10分钟
糖的健康成本
本刊记者/李明子
. 8.17总第960期《中国信息周刊》
美国作家大卫·科特雷特在《上瘾500年》中写道,糖不仅是调味料,也是安慰剂,使大脑释放多巴胺,给人快感。
糖在人类食物中很重要,其替身“代糖”也成了人们的新宠物。 虽然是震撼了很多产业的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但代糖相关领域的业绩相当稳定。 国内代糖供应商保龄宝从今年7月10日开始在a股市场连续7次上涨停止,市场价格最高增加了29.67亿元。 根据最近网络红代糖饮料“精神森林”的发表财务报告,年上半年的销售额超过了8亿元,仅5月份的销售业绩就超过了年总额。
很多代糖饮料的最大卖点是“0糖0脂0卡”,但通过追求口感和保持身体平衡,代糖真的是完美的支点吗?
从糖到糖
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糖的获得变得越来越容易了。 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用发酵法生产果糖多的玉米糖浆。 这是葡萄糖和果糖的浓缩物,被批评为“危害比其他任何糖类都大”。 从1970年到1990年,美国果糖葡萄糖糖浆的消费量增加了10倍,增幅超过了其他所有食品,这也是美国肥胖者的许多原因之一。 人体摄取超过日常消费所需的糖,就会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
根据美国年发表的新研究,美国成年人现在的肥胖率可能是几十年前小时候摄入糖引起的。 现在世界上有3800万5岁以下的孩子肥胖或肥胖。
糖的另一大危害是增加龋齿的风险。 根据who的调查报告,在从年到年抽出的部分国家市售的婴儿用食品中,有为了增加糖分而在食品中加入果蓉等的制造商。 经常吃这些食品会给宝宝带来蛀牙和肥胖等很多健康危害。 今年7月,世卫组织正式发布了《食糖限制令》,禁止3岁以下婴幼儿食品添加食糖。
到目前为止,WHO在2010年发布了《成人和儿童糖摄取量指南》,但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建议将游离糖的摄取量控制在每天总能量摄取量的10%以下,大致对应50克糖,进一步限制在5%以下。 这连330毫升可乐的糖度都达不到。 WHO规定的“游离糖”实际上含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单糖、蔗糖等二糖,蜂蜜、糖浆、果汁、浓缩果汁中天然存在的所有糖。
我想吃糖,不要掉进热陷阱,但需要只提供甜味、几乎不提供能量的糖的替代品——代糖。 1974年,美国总统福特将进口糖的关税提高了一倍,各大制造商加快了寻找比糖便宜的代糖。 为了配合当时兴起的健康风,与对方百事可乐对抗,可口可乐于1982年发售了减肥可乐,软饮料广告也从“含糖”变更为“无糖”。
“代糖饮料在国内市场的份额还很小,但最近3年市场增长率很高,头部知名企业品牌每年有可能超过50%。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原料协会功能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第二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查委员会委员朱路甲这样介绍。
代糖王国
最近市面上销售的某代糖饮料采用了代糖家族的新成员赤藓醇:甜度约为蔗糖的60%~70%,口感好,不参加人体糖代谢,没有其他糖醇类的代糖引起的腹泻等副作用,也有蛀牙耐性。
其实赤藓醇的发现时间并不晚,是1848年由英国化学家约翰·斯坦豪斯发现的。 赤藓醇由微生物发酵产生,可以存在于果酒、啤酒等发酵食品中。 长期以来,限制赤藓醇在食品领域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是生产价格太高。
“国内工业生产赤藓醇是近十几年的事,15年以下,第一被技术限制,海外在这方面发展迅速。 》朱路甲在《中国信息周刊》上说,赤藓醇来自生物发酵,需要适合生长的酵母,这种新型酵母的发明是工业化生产的前提。 其次,酵母菌种也需要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以降低价格批量生产赤藓醇。
代糖在工业生产行业被称为甜味剂。 最初出现的甜味剂是糖精,其发现来源于意外。 1879年2月27日,俄罗斯系化学研究助理康斯坦丁·法赫伯格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化学实验室进行糖纯度方面的研究。 夜幕降临,赶紧回家和妻子共进晚餐的康斯坦丁忘记洗手,吃饭时不小心品尝到了指尖的甜味,糖蜜诞生了。 其甜度是蔗糖的300~500倍。
20世纪70年代,一些研究表明,小鼠注射大量糖精后患膀胱癌的风险增加,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要求明确指出糖精食品包装可能引起癌症。 之后20多年的研究发现,糖精不会诱发癌症,到2000年当时的克林顿总统正式签署了法令,取消了糖精食品上的警告。
经过多年的争论和研究,美国fda于1996年承认阿斯巴甜为“通用甜味剂”,将阿斯巴甜描述为“研究最彻底的食品添加剂之一”,安全性“毋庸置疑”。
可口可乐企业的减肥可乐选择了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2005年发售的零度可乐在阿斯巴甜中加入了另一种甜味剂安明,在个别国家和地区销售的零度可乐中加入了甜菊糖和蔗糖素。 选择多种甜味剂,希望“通过协同作用,抵消每个人工甜味剂的咸味”。 朱路甲现在在河北大学质量技术监督学院教书。 他的学生说可乐和零度的口感很容易区分。 代替天然蔗糖的人工甜味剂有金属的后味。
在最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采用标准》( gb 2760-)中,对阿斯巴甜的要求被更新,显示为“阿斯巴甜(包括苯丙氨酸)”。 这是考虑到基因遗传性疾病苯丙酮尿症患者的安全问题,阿斯巴甜在人体胃肠酶的作用下可以分解成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甲醇,而苯丙酮尿症患者先天缺乏酶,引起苯丙氨酸代谢障碍
在赤藓醇受欢迎之前,木糖醇工业在中国已经发展了50多年,其口感最接近天然,与蔗糖的甜度比为1:1,常用于牙膏、口香糖。 但木糖醇有明显的缺点:人体在肠道内的吸收率低于20%,容易导致肠壁蓄积,容易出现腹胀、腹泻等问题。 根据糖醇的耐性程度不同,腹部膨胀反应不同,所以木糖醇很少用于饮料。
根据甜度,甜味剂可以分为低倍甜味剂和高倍甜味剂。 甜度是相对值,一般以蔗糖甜度为基准。 低倍甜味剂主要是各种糖醇,甜度接近蔗糖,都是半天然产品。 因为木糖醇的制作时间比赤藓醇长,这个价格也有点高。
高倍甜味剂分为人工合成和天然提取两种,甜度是蔗糖的数百倍,甚至千倍,可以少量配制甜味,大大降低了生产价格。 糖蜜是典型的高倍甜味剂,也有从名字看不到意义的甜味剂,基本上是人工合成代糖,是阿斯巴甜、蔗糖、亚历克斯等高倍甜味剂,甜度是蔗糖的200、600、2000倍以上。 天然代糖甜菊糖的甜度也有200多个,罗汉果糖的甜度低于蔗糖的3~5倍。
在高倍甜味剂中,蔗糖是以蔗糖为原料的唯一代糖,甜度约为蔗糖的600倍,但口感最好,没有人工甜味剂中常见的金属后味。 年,美国百事可乐企业宣布采用三氯蔗糖代替阿斯巴甜。
“高倍天然甜味剂的提取成分比人工合成的多且杂,因为之后的味道有苦味,很少用于饮料。 ”朱路甲说,甜菊糖现在在医药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代替蔗糖降低价值成本,甜味是综合药的酸。 而且,味道中的痛苦在苦药中也感知不到。
健康代替糖吗?
某网红白桃味苏打水中使用的甜味剂含有赤藓醇,瓶子包装上挂着“0糖0脂0卡”的旗帜,仔细看营养成分表,写着每100毫升含有3.8克碳水化合物。
对此,朱路甲解释说:“赤藓醇是碳水化合物,但赤藓醇几乎不参与人体代谢,不产生能量,因此有零糖零卡的好处。” 江苏省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内分泌代谢中心副主任马向华对《中国信息周刊》介绍说,糖醇类的低倍甜味剂多参与代谢,例如木糖醇的热量约为蔗糖的60%,因此被归类为“营养性代糖”。 但是,高倍甜味剂大多不产生热量,加上低倍甜味剂中含有的例外赤藓醇,统称为“非营养性代糖”。
浙江大一院还对喝某一代糖饮料的志愿者进行了血糖测定。 结果,志愿者在3分钟内喝了200毫升这种气泡水后,血糖浓度略有上升,试饮前为4.7 mmol/l (毫摩尔/升),试饮后略微上升到4.9 mmol/l。
“代糖有可能引起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增加,但血糖值不下降,反而轻度上升。 ”马向华解释说。 因此,糖尿病患者不建议长时间大量饮用糖饮料。
长达26年的队列研究结果对代糖更不利。 年末,美国糖尿病协会杂志《糖尿病护理》发表了由美国哈佛大学领导、中国复旦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参与的研究,历时20多年对近20万人进行了问卷跟踪调查。 结果表明,喜欢甜饮料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很高,同时一天摄取一半(约120毫升)以上的糖饮料的人在4年后增加了18%的患病风险,比一天摄取一半以上的含糖饮料或果汁的人( 16% )稍高
“如果身体本来的生活习惯是一天喝一罐可乐的话,现在换成代糖饮料,可能会更健康。 但是,原本不喝饮料的人,如果一天喝2、3罐糖饮料,体重会增加,得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等,长时间的健康效果有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 马向华说。
“大部分人都有吃糖腻的经验。 这是来自中枢神经的信号,可以停止糖的过量摄取。 中枢神经的阈值提高后灵敏度降低,多吃糖也不会感觉过剩,特别对糖尿病患者非常危险。 ”。 马向华分解称。
肠内细菌丛的研究也着眼于代糖。 根据《自然》杂志去年发表的研究,无热量人工甜味剂( nas )由于诱导肠内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变化,葡萄糖耐性下降,容易感染代谢性疾病。
糖本身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葡萄糖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能源,血糖值在3mmol/l以下时,人脑在几分钟内就会发生功能障碍,可见“饥饿使人变笨”的段子是不合理的。
年4月16日,“自然”根据哥伦比亚大学查尔斯·s·朱克课题组的研究,糖通过肠道和大脑相连的神经路径起作用,刺激糖的摄取,但代糖不能激活能够识别糖分子特异性的肠道脑神经路径。
去年6月,中国科信食品与营养新闻交流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达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分会、食品与营养科学传达联盟共同发表了《食品甜味剂相关知识解读》,甜味剂在100多个国家广泛应用于面包、点心、调味料 但是,海外对甜味剂的态度已经被召回。 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年会上,提出了“最好远离包括不含糖甜味剂饮料在内的所有甜饮料”的口号。
《中国信息周刊》年第三十期
标题:热点:满足0糖0脂0卡的代糖,真的健康吗?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30/32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