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向网民提供全面及时的法治资讯,内容覆盖国内外突发新闻事件、法治新闻、大案要案、社会万象、检察新闻、立法司法、反腐倡廉等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公益 > 热点: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预防贝类毒素引起中毒的风险提示

热点: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预防贝类毒素引起中毒的风险提示

来源:网络转载日期:2021-01-29阅读:

本篇文章1127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网北京6月3日电(李楠)贝类遍布河流湖海,种类繁多。 目前已知贝类超过12万种,我国沿海贝类4000余种。 海螺、蛤仔、牡蛎、扇贝、海虹等很常见。 贝类的生香很好吃,被大众迷住,但夏天吃贝类有时会引起贝类毒素中毒。 为了预防食用贝类引起的贝类毒素中毒,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别提出了以下风险提示。

热点: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预防贝类毒素引起中毒的风险提示

贝类本身不有毒的有毒藻类是元凶

贝类本身不产生毒素,但如果摄食有毒藻类,或与有毒藻类共生,毒素可能会蓄积在体内,形成贝类毒素。 贝类毒素无色无味,在贝类体内呈自由或结合状态,主要储存在贝类的消化器官中。 对贝类无害,但如果能吃染了毒的贝类,贝类毒素会在体内迅速释放,中毒。

热点: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预防贝类毒素引起中毒的风险提示

不同贝类在贝类毒素的积累、代谢和排除能力上有很大差异,贝类体内毒素含量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差异,特别是发生有毒“赤潮”时,贝类体内容易蓄积毒素。 近年来的高危贝类主要是贻贝(又称海虹、淡菜等),其次是牡蛎、扇贝、蛤仔等滤食贝类。 什么?

热点: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预防贝类毒素引起中毒的风险提示

常见毒素分为四类,无特殊效果的治疗药

根据中毒症状,常见的贝类毒素可分为腹泻性贝类毒素( dsp )、麻痹性贝类毒素( psp )、神经性贝类毒素( nsp )和记忆缺失性贝类毒素( asp )四类。 目前我国贝类毒素中毒主要以腹泻性和麻痹性贝类毒素为主。

热点: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预防贝类毒素引起中毒的风险提示

腹泻性贝类毒素中毒的第一症状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状是口唇刺痛和麻痹,扩展到面部、颈、肢端,伴有头痛、头晕、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者停止呼吸、窒息死亡。 神经性贝类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状有肌关节无力、冷热感觉逆转、语言吞咽困难等。 记忆缺损性贝类毒素中毒的第一症状是头晕、头晕、失去短期记忆功能。 目前所有贝类毒素中毒都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药物。

热点: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预防贝类毒素引起中毒的风险提示

毒素难以被破坏的科学预防是关键

贝类毒素不会给贝体带来肉眼可见的变化,不能评价是否有颜色和气味染毒。 炒菜、水煮、高温、高压等一般的烹饪方法也不能完全破坏贝类毒素。 因此,减轻贝类毒素危害的第一个方法是预防和及时的对症治疗。 另外,请记住以下几点。

热点: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预防贝类毒素引起中毒的风险提示

一、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水产品。 购买贝类时,建议尽量去正规的超市和市场。 沿海地区居民在有毒赤潮警报期间不得“捕捞”或采食海产品。 另外,请勿在排水口(例如发电厂的冷凝水、生活污水)附近的海域采集或捕获海产品。

热点: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预防贝类毒素引起中毒的风险提示

二、注意食用,有症状要立即就医。 吃贝类时去除消化腺等内脏,一次吃多是不可取的。 吃完后,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必须马上赶到医院治疗。

热点: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预防贝类毒素引起中毒的风险提示

注:赤潮是海洋中有毒浮游藻类等在一定条件下爆炸性增殖或高度凝集引起的海洋生态异常现象。

潮间带是住在海边的人们,遵循涨潮法则,退潮时在海岸的潮间带和礁石上打捞和采集海产品的过程。

标题:热点: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预防贝类毒素引起中毒的风险提示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29/31989.html

最近更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