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当好粮食“保管员” ——我国粮食储备体系建设综述
本篇文章1527字,读完约4分钟
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历了粮食供应不足的无米化,煮饭的痛苦,遭遇了粮食产量的周期性变动、粮食价格上涨的上涨下跌,有时受到世界粮食危机的冲击,但一切都改变为夷,维持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 “这是因为我国只有数量充足、质量良好、安排有序、建设全国粮食储备体系,增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才能冷静应对自然灾害,抵抗国际粮食危机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的李军教授说。
我国粮食仓库容量总量达到6.7亿吨,无论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千万个中央储备粮食仓库和政策性粮食仓库,还是地方储备粮食仓库,粮食数量充足,质量良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长期处于短缺状态,粮食基础薄弱,不会周转盘旋余地,稍有灾害就有断粮之虞。 改革开放以来,粮食流通体制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系统销售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粮食生产不断获得丰收,从供给不足向基本自给过渡,丰年略有盈余,为粮食储备制度确立了条件。 1990年,中国抽出粮食丰收的机会,建设国家专业粮食储备,实行国家集中比较有效的管理,丰补道歉,调剂不足,正式建立了新时期的中国粮食储备新制度和新体系。
国家在建立中央储备粮食体系的同时,也积极推进地方粮食储备建设。 特别是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福建等粮食主销售区,深化与粮食主产区的合作,在产区建设粮食仓库,增强地方粮食储备能力。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中央、省、县(市)三级储备系统,建立了运行高效、管理规范的粮食储备制度和系统。
储藏粮食一千天,暂时用粮食。 储备粮食的政策目标是救援、稳定市和衬衫农。 我国粮食储备制度建立以来,中央储备粮食和地方储备粮食协调行动,1991年淮河全流域大水灾、1993年至1994年通货膨胀、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2003年非典、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特
储备谷物的投入可以比较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 从2007年上半年到2008年下半年,世界粮食危机使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粮食价格上涨的压力传到了国内。 中央储粮迅速向市场投入中央储粮,确保国内粮食价格不上涨,不下跌,基本供应不缺货,不断阶段性,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基本稳定,我国成为世界粮食危机中的“安全岛”。
现在国家政策性粮食拍卖交易已经成为市场行情的“风向标”,成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比较有效载体。 目前,年成立的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与29个省级交易中心进行网络交易,定期开展政策性粮食竞价交易,在全国基本形成统一、竞争、有序流通的粮食竞价交易平台,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控制
“粮食库存数量是国家粮食是否安全的重要指标。 》国家快速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主任涂圣伟认为,对中国这样粮食生产均衡的人口大国来说,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储备建设,科学明确粮食储备功能和规模,更高水平、更优质
要多次进行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 近年来,我国推进粮食收藏制度市场化改革,陆续取消大豆、油菜种子、玉米的临贮政策,降低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藏价格政策,为市场化收藏留出市场空间,形成了多元市场主体收藏的新格局。 国家在发挥国有储备企业广告主渠道的作用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公司的粮食储藏,发挥周转储备的市场调节作用。
不断完善粮食储备法法规,加快依法提高粮食管理储存水平,依靠法治手段确保粮食储存安全。 目前中央储备粮食有确定的储备管理相应的法律,但大量的政策性粮食缺乏专业的法律保障,需要根据法律法规建设,粮食收藏和日常仓库管理工作有法律。
全面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必须建设储备设施,调整优化设施的布局。 加强新闻化建设,继续推进仓库智能化。 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大力实施科技兴粮。 (刘慧)
标题:热点:当好粮食“保管员” ——我国粮食储备体系建设综述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27/31368.html
上一篇:热点:生猪产能年底有望趋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