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教育“蹚”出扶贫路——南京农业大学“教育扶贫”点亮麻江希望
本篇文章2430字,读完约6分钟
日前,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周力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新时期中国农村贫困的性质变化与年后贫困对策研究》获得了国家社科重大课题的立项。 “这是南农关注贫困问题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项目。 ”在课题设计中,贵州省麻江县成为典型调查的研究对象,论证教育扶贫和相对贫困的代际传播问题。
扶助贫困先帮助志向,扶助贫困必帮助智慧。 教育贫困扶助是贫困人口消除贫困根源、阻断贫困世代间传播的治本之策。 麻江是南农的定点扶贫县,近年来南农不仅在产业扶贫方面帮助麻江全面“脱帽”,而且在教育扶贫道路上帮助“志智双扶”。
上学之路“一个也不可或缺”
“如果学生失败了,应该怎么安慰和鼓励? 年夏天,来自麻江各学校的小学教师聚集一堂,共同研究“成长心的语言”。 这是一个名为“六次方”的教育扶贫项目,由南农经济管理学院、南农社会合作所、麻江教科文组织、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等6个地方共同开展,发起人是周力教授。
小组讨论、团队合作、兴趣游戏……这些山上的基础教育工作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承认感。 “这是我参加过的最耳目一新的训练,我将成为乐观向上的成长型教师,培养更优秀的学生。 ’一位教师经过训练兴奋地说。 据介绍,“六次方”项目将持续6年,通过麻江小学教师的训练,使更多学生受益,发挥“乘数效应”。
除了在教师的“软件”上下功夫以外,南农的教育援助更关注义务教育阶段的上学道路“一个也不可或缺”。
年9月1日,小章(化名)的父亲目送儿子进入校园,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一年前,住在河山村的章刚是中学一年级学生,年轻人每天用手机知道山外五颜六色的千世界,心神不宁,“不学习,出去看看。 ”。 受感情的影响,那时的小文章还很头疼。
当时,南农大干部裴海岩刚就任村第一书记。 “不要让一个孩子辍学。 裴书记和村干部商量,先休学,让孩子好好调理身体,然后慢慢纠正他的“扭曲”脾气。 接下来的一年里,裴海岩和其他村干部经常隔着三股五去小章家咨询他。 从“低头沉默”到“只说一句话”到“目不转睛”,佩海岩知道孩子们慢慢接受了。 终于有一天,章先生说出了大家盼望已久的话。 “我经常读书,经常听家人的话……”
31名支教研究生的青春选择
“陈老师新年快乐! 感谢您至今为止的关心和帮助。 这学期成绩很好。 家里的老人也好起来了。 有空回贵州看看! ”。 每年春节,南农大食品学院的指导员陈宏强都会收到黄林(化名)给他的祝福信息。 他们俩六年前结了缘。 当时陈宏强是第一个支援麻江的南农研究生支教团成员,14岁的黄林刚是中学二年级学生。
来到麻江的陈宏强发现,在这座闭塞的山上,简陋的文具和旧书无法满足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他和同伴开始策划“阳光黔行”的公益支援项目,为孩子们募集新的学习用品,黄林进行项目支持 支教那一年,陈宏强总是走在泥泞的小路上访问黄林家的家,指导他的课,带他一起打球,还一起谈论外面的世界。
“也许因此他制定了目标。 ”陈宏强记得每次谈起南农的人和事,黄林的眼睛都闪闪发光。 六年后,黄林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贵州师范大学。 现在,在大学校园里肆意挥洒青春的黄林又有了新的期待。 “今后希望像支教团的老师们一样,成为人民教师,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陈宏强所在的研究生支教团在“扶智”麻江之路上奋斗了好几年。 从2010年开始,学校派遣了7次研究生支教团共计31名志愿者到麻江。 支教团牢牢掌握“支教+贫困扶助”的两条线,授权课程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历史、地理等多门科目,累计课程近15000节,涵盖4000余生。
在长期的实践中,南农研究生支教团逐渐形成了“精致的公益”理念:“苗助学成长”助学金实现“一对一”的援助。 “山道家访问”定期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 “紫金大礼堂”普及课外知识,告诉孩子们远大志向的实现不会受到物质上匮乏的牵绊……年,支教这个“接力棒”传给了23岁的张祥洋和他的同学。 作为第21届支教团长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我是普通的支教志愿者,不是等到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才行动,而是选择在青春最美的岁月来到孩子们身边”。
用技术点燃家庭的新希望
年轻的时候,贵州麻江有很多村民外出工作,对远在异乡的他们来说,家是很远的心事。 对在家的孩子们来说,缺乏父母陪伴的童年是一辈子也弥补不了的缺点。 2012年,南农大学的教授们进入黔东南这座山时,他们不仅带走了科学技术,还为外出工作的麻江人民带来了回乡就业创业的新机会。
高枧村村民赵祥榕和妻子出去打工几十年,卖司机、厨师、水果……几年前,南农大水稻栽培队为麻江带去了自主培育的“宁粳8号”,拥有富含锌硒的麻江土壤,还把这种高品质的粳稻“锌硒” 赵祥榕毅然决定回家,跟着教授们从事这项科学种田的事业。
在教授们的指导下,踏踏实实工作的赵祥榕子成长为当地有名的水稻种植大师。 现在赵祥榕家贴着两个儿子火红的奖状,他和妻子无论多忙都听孩子们学习,关心孩子们的生活。
金秋9月,装饰在千亩菊园里的药谷江村迎来了来自八方的来客,村民熊文芬也特别忙。 菊谷是南农大菊遗传育种团队将350个品种的菊花“嫁接”到麻江后建设的近千亩精品菊花示范基地。 一年前,我在福建不想继续流浪的熊文芬家门口的菊谷找到了稳定的工作。 “在福建赚一点,但也要花钱。 现在我每月工资稳定,可以和孩子在一起。 ”熊文芬说。
南农大南京副县长李玉清表示,近年来,南农补助麻江锌硒米、菊花、红蒜三大产业,带大批外出务工工人回乡就业。 村民们的勇气和智慧为麻江产业的迅速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阻断了贫困一代之间的传播。
“这是麻江产业扶贫的意外喜悦,也是理所当然的义!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利根说:“教育贫困扶助给当地带来的“源活水”是切断贫困世代间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本身就是南农的天然特征,我们利用这一特征,继续出力,为麻江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中国教育新闻-中国教育信息网记者潘玉娇通讯员赵烨)
作者:潘玉娇赵烨
标题:热点:教育“蹚”出扶贫路——南京农业大学“教育扶贫”点亮麻江希望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25/30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