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疫情前后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期待变化了吗
本篇文章5599字,读完约14分钟
9月26日,河南省洛阳市、第八届大中城市联合招生高中毕业生(秋季)河南站巡回招聘会洛阳专场在河南科技大学召开,求职者在现场寻找就业。 据说这是今年以来洛阳市举行的最大规模的现场招募会。 视觉中国供应图
就业和疫情交织着中国的社会压力,各界前所未有地受到疫情的冲击关注着高中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疫情前后,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预期地、就业预期报酬、就业预期单位的性质、就业预期领域、就业预期职业类别没有变化吗?
笔者领导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要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快速发展研究院“疫情期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综合调查”课题组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课题组与长沙云研科技有限企业、北京新锦成数据科技有限企业合作,从大学应届毕业生重要毕业季年4月至6月,对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大学应届毕业生展开随机抽样调查,学生样本数13767个 这次的调查对象包括18岁到50岁的年龄组,87%的样本量聚集在21岁到24岁。 大专毕业生、本科毕业生、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分别为1660人、11395人及683人。 应届毕业生样本数据所在大学收容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2.10% )、一流各种学科建设大学( 2.30% )、全国要点大学( 2.50% )、省属要点大学( 19.00% )、普通本科大学( 68.90% )。
就业重点总体下降到二线城市最潜在的胜者
总体来看,在新冠肺炎疫情前后,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理想就业预期地变化不大,但内部结构变动大,就业预期地重心略有下降。 瘟疫前就业期待地的选择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二线城市( 31.42% )、新一线城市( 29.15% )、地级市( 18.07% )、一线城市( 14.11% )、县( 5.67% )。 瘟疫后就业期待地的选择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二线城市( 32.13% )、新一线城市( 28.39% )、地级市( 19.66% )、一线城市( 11.56% )、县( 6.50% )。
疫情前后选择的二线城市、地级市、县城作为理想就业期待地的比例略有上升,上升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地级市、县城、二线城市。 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村屯的选择比例略有下降,选择乡镇的比例持平。 疫情前后,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预期地略有下降,发现就业预期地流失和流入比例相对最高的是一线城市和地级市。
课题组对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期望地选择的内部变化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疫情前后就业期望地的一致性选择从高到低依次是二线城市、地级市、新一线城市、县城、一线城市、乡镇、村屯。 其中变动率相对最高的是疫情前选择村屯的应届毕业生,他们中65.22%的比例在疫情后变动。 在变动者中以46.67%的比例选择了二线城市,以20.00%选择了县。 其次是疫情前选择港澳台地区的应届毕业生,疫情后以37.50%的比例选择了新的一线城市。
就业期待地在地级市以上城市中,变动率从高到低依次是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地级市和二线城市,其中一线城市流动最高的是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新一线城市流动最高的是二线城市和地级市,二线城市流动最多
总体来说,二线城市是疫情前后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预期地选择意愿中变动最小、稳定性最强、流失最少、但流入意愿相对较高的就业预期地。 疫情总体降低了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的重点,二线城市成为应届毕业生就业岗位选择意愿上下变化中最有潜力的赢家。
就业期待报酬的变化在8成以下集中在3001-8000元。
疫情前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期望报酬为1000-3000元、3001-5000元、5001-8000元、8001-10000元、10001-15000元、15000元以上的比例分别为4.48%。 可以看出,期待报酬的整体变化不大,8成以上的应届毕业生期待3001-8000元的报酬。
课题组对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期望报酬选择的内部结构变化展开了研究,按疫情前后毕业生就业期望报酬稳定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15000元以上( 90.37% )、3001-5000元( 82.05% )、5001-8000元( 75.76% ) 疫情前就业预期报酬在15000元以上的毕业生疫情后选择15000元以上的比例最稳定,其一致性达到9成以上。 疫情前就业预期报酬为8001-15000元,1000-3000元的毕业生中,约4成在疫情后预期报酬发生变化,变动比例最高,稳定性最差。 其中波动幅度最集中的是就业期待报酬为1000-3000元的毕业生,38.79%的毕业生遭受疫情后,另选就业期待报酬,但另选者83.42%选择了3001-5000元,另选集中性最高
占8成以上的应届毕业生就业期待报酬为3001-8000元,因为需要关注这个区间疫情前后的期待报酬变动。 根据课题组的研究,除了疫情前就业期待报酬为3001-5000元的毕业生外,疫情后就业期待报酬还被选为3001-5000元的其他组毕业生,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疫情前就业期待报酬为1000-3000元( 32.36% ),5001-81 就业预期报酬选择5001-8000元其他组毕业生,按降序,疫情前就业预期报酬为8001-10000元( 28.18% )、3001-5000元( 13.23% )、1000-3000元。
同样,瘟疫后就业期待报酬选择1000-3000元其他组毕业生,按从高到低的顺序,瘟疫前就业期待报酬为3001-5000元( 3.72% )、15000元以上( 1.38% )、5001~8000元(。 瘟疫后就业预期报酬选择8001-10000元其他组毕业生,按降序,疫前就业预期报酬为10001-15000元( 24.21% )、5001-8000元( 5.81% )、15000元以上(。 瘟疫后就业预期报酬也入选10001-15000元其他组毕业生,按降序,疫前就业预期报酬为8001-10000元( 7.23% )、15000元以上( 3.67% )、1000-3000元(0)。 瘟疫后就业预期报酬选择15000以上其他组毕业生,按降序疫前就业预期报酬为10001-15000元( 10.32% )、8001-10000元( 1.65% )、1000-3000元(1)。
大学应届毕业生疫情前后就业预期报酬总体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同时呈现疫情后明显的就业预期报酬中间集聚效果。 在疫情前后发生预期报酬变动的毕业生中,以5000元为界,疫情前低于5000元就业预期报酬的毕业生疫情后首先增加到5000元,疫情前超过5000元就业预期报酬的毕业生疫情后首先减少到5000元。
单位变动表示“合理化”,以“亲缘性”变动为主的
疫情前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期望单位的性质选择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国有公司( 22.24% )、中初教育单位( 18.44% )、医疗卫生单位( 13.17% )、党政机关( 9.35% )、民营公司( 9.21% )。 外商独资经营公司,4.90%,科研设计单位( 4.18% ),城市社区( 0.72% ),部队( 0.59% )和农村建设村( 0.33% )。 疫情后的选择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国有企业( 21.61% )、中初教育机构( 18.90% )、医疗卫生机构( 13.21% )、党政机关( 9.84% )、民营企业( 9.34% )。
总体来看,疫情前后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预期单位的性质与稳定性一致,就业预期单位的性质为国有公司、高等教育单位、三资公司、科研设计单位的毕业生比例略有下降,就业预期单位的性质为中初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党政机关
透视应届毕业生疫情前后就业期待单位性质选择的内部结构,课题组按照就业期待单位性质稳定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医疗卫生单位、中初教育单位、党政机关、国有公司、高等教育单位、其他事业单位、民营公司、科研设计单位、三资公司、。 其中,疫情前后应届毕业生就业预期单位稳定性最差的是农村建设村,疫情后65.79%的毕业生选择了其他就业预期单位,主要按降序流向城市社区、国有公司、党政机关、中初教育单位等。 42.65%疫情前期待选择部队的毕业生疫情后,从高到低流向了党政府机关、中初教育机关、国有公司、高等教育机关等。
总体来说,大学应届毕业生疫情前后就业期待单位的性质变动呈现“合理化”的特征,变动以“亲缘性”单位的性质变动为主,如25.63%疫情前选择国有公司作为就业期待单位的毕业生,变动期待单位的性质主要是民营公司 33.27%疫情发生前选择民营公司期待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变动期待单位的性质主要流向了国营公司。 12.40%疫情前选择中初教育机构的是期待就业的毕业生,变动期待机构的性质主要流向了其他事业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 28.75%疫情前选择高等教育机构作为期待就业的毕业生,变动期待机构的性质主要流向了中初教育机构。
教育卫生社会事业变动最小的房地产住宿餐饮业稳定性垫
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疫情前就业预期领域的选择比例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教育( 32.48% ); 卫生和社会事业( 13.14% ); 金融业( 8.88% )、新闻传播、软件、新闻技术服务业( 8.15%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7.04% ); 制造业( 5.67%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4.87%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2.97% ); 电力、热、煤气及水产供应商( 2.84% ); 农、林、牧、渔业( 2.39% ); 建筑业( 2.17% ); 批发和零售业( 1.90% ); 交通运输仓库邮政业( 1.61% ); 住宿餐饮业( 1.47% ); 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 1.13% ); 房地产业( 0.79% ); 租赁和商业服务业( 0.71% ); 军队( 0.69% ); 居民服务、建设和其他服务业( 0.48% ); 采矿( 0.35% ); 国际组织( 0.27% )。
瘟疫后从高到低依次教育( 33.23% ); 卫生和社会事业( 13.42% ); 新闻传播、软件和新闻技术服务业( 8.11% ); 金融业( 7.85%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6.36%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5.72% ); 制造业( 5.59% ); 电力、热、煤气及水产供应商( 3.02%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2.81% ); 农、林、牧、渔业( 2.37% ); 建筑业( 2.02% ); 批发和零售业( 1.87% ); 交通运输仓库邮政业( 1.56% ); 住宿餐饮业( 1.23% ); 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 1.13% ); 军队( 0.91% ); 房地产业( 0.74% ); 租赁和商业服务业( 0.67% ); 采矿( 0.55% ); 居民服务、建设和其他服务业( 0.54% ); 国际组织( 0.31% )。
总体上疫情前后的变化很少。 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新闻传播、软件和新闻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是最受应届毕业生欢迎的前五个就业预期领域的选择。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居民服务、建设和其他服务业、国际组织是应届毕业生四个就业预期领域的选择。
课题组拆除了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疫情前后就业预期领域选择的内部结构,按照就业预期领域稳定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卫生和社会事业、教育、新闻传输、软件和新闻技术服务业、制造业、金融业、电力、热、煤气和水的生产和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库和邮政业、农、林、牧畜、渔业、军队、国际组织、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
疫情前后就业预期领域稳定性相对较差的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疫病后毕业生在其他教育、金融业、新闻发布、软件和新闻技术服务业三个领域的比例相对较高。 教育、卫生、社会事业领域成为疫情前后变动最小、稳定性最强、流失最少、但流入意愿相对最高的应届毕业生就业期待领域。
市场营销类型岗位稳定性最差的职能类型岗位最受欢迎
疫情前应届毕业生期待的职业分类选择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职能类型的岗位(例如行政、人事、财务等,37.53% )、其他类型的岗位( 17.56% )、技术研发岗位(例如研发工程师、测试等,15.32% ) 疫情后和疫情前完全一致,选择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职能型岗位( 37.65% )、其他类型岗位( 18.08% )、技术研发岗位( 14.67% )、管理型岗位( 9.79% )、运营企划岗位( 8.40% )。
疫情后毕业生期待的不同职业岗位中,职能型岗位、其他类型岗位、营销型岗位、服务型岗位、生产操作岗位的选择比例略有增加,技术研发岗位、管理型岗位、运营企划岗位的选择比例略有减少,但变化依然明显
疫情前后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期望职业分类的稳定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其他类型的岗位、职能类型的岗位、技术研发岗位、运营企划岗位、管理类型的岗位、服务类型的岗位、生产操作岗位、市场营销类型的岗位。 其中,市场营销类型的岗位稳定性最差,42.96%疫情前选择此项毕业生,疫情后其他期待职业类别的岗位按降序是职能类型的岗位、技术研发岗位、运营企划岗位、管理类型的岗位。 职能类型的岗位是疫情前后最受应届毕业生欢迎的职业类别,无论是就业期待职业类别选择的绝对数量还是稳定性,还是疫情后对毕业生的流入吸引率都最高。
(作者是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选拔青年优秀人才)
编辑:我们想谈谈这里是真正的圆桌会议,尽量接近理性,尽量远离唾液,尽量建设性,从胎教中议论不断的教育问题。 因此,我们引出了“教育圆桌”。
焦尤元佐@ Sina,我等你发言。
标题:热点:疫情前后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期待变化了吗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23/29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