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向网民提供全面及时的法治资讯,内容覆盖国内外突发新闻事件、法治新闻、大案要案、社会万象、检察新闻、立法司法、反腐倡廉等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公益 > 热点:豺狼当道不问狐狸

热点:豺狼当道不问狐狸

来源:网络转载日期:2021-01-22阅读:

本篇文章1656字,读完约4分钟

□董亭君(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北魏孝文帝( 471-499年在位)迁至洛阳后,继续推行“汉化”政策,加强三长制、均田制等改革成果,以中文为“正音”,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结婚 但是改革并不顺利,吸收汉文化的过程促进了南北民族的融合,引起了很多争论,“永平乐议”的讨论是元匡(? 525 )这只忠介骨鲛的老臣死了。

热点:豺狼当道不问狐狸

汉化和礼乐

北魏建国之初,鲜卑贵族是“乐操土风”,对儒家礼乐不感兴趣。 道武帝拓跋硅( 386-409年在位)打败后燕后,得到了贵重的晋国古乐器,但“不知道使用方法,全部扔掉了”。 “乐操土风”的结果是贵族不遵守礼法,奢侈竞争。 “宫室园圃,侘在禁苑,僮仆六千,具女五百”,出则仪卫塞路,归则日夜歌吹,吃饭花了数万日元,完全无视国法民情。

热点:豺狼当道不问狐狸

孝文帝即位后,积极加强政治体制建设,努力提高礼乐地位。 他是《相当的音律》的中书监高吕(? 502 )“草创古乐”。 高吕年事高,推荐古律擅长的汉族音乐教师公孙崇任,因此参与“修理金石八音的道具”。 高吕去世后,公孙崇作为太乐令在景明四年( 503岁)取得了划时代的进展,“继续遗事,十多年”。

热点:豺狼当道不问狐狸

这一年,山西并列州发现了王莽时代的铜权,重四钧,即一石。 宣武帝元恪( 499-515年在位)将铜权交给公孙崇,作为审查音律的准衡。 公孙崇原原本以历代《礼乐志》为考证依据,其结论与铜权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表明二十四张钟磬乐制最终完成,北魏迈出了学习儒家文化的一大步。

热点:豺狼当道不问狐狸

豺狼当道

出乎意料的是,公孙崇的工作成果遭到了太常卿刘芳( 453-513岁)的猛烈攻击。 被称为“刘石经”的保守派代表怒斥公孙崇演奏的“体制不好不符合古义”,要求取缔。 公孙崇出身低微,无力对抗,没有政治经验,不得不同意重新提出乐制。 他在哪里知道,刘芳要求重新订购音乐制,说冠堂皇的话,其真正目的是剥夺更大的朝政话语权。

热点:豺狼当道不问狐狸

刘芳背后是当时权力薰天的尚书令高肇(? -515 )。 他妹妹高照容是孝文帝贵人,宣武帝生母。 前妻死后,高肇又嫁给了高平姬,成为宣武帝的叔叔和姑姑,亲加亲,很快成为掌握朝政的权臣。 永平元年,公然毒杀孝文帝的弟弟宣武帝的叔父彭城王元勋( 473-508岁),据说光是业绩好就“有震灾主的担忧”。

热点:豺狼当道不问狐狸

当时,早上能和高肇对抗的只有“性耿介,有气节”度枝尚书元匡。 孝文帝慧眼识才,知道他是骨鲛之臣,故取名匡,希望成为“仪仗社稷,匡辅朕”。 他和同事高道穆约定,执法应该采取“惩罚一个人,怕成千上万人,豺狼入路,不听狐狸”的策略,完成“建立天下知法”的使命。

热点:豺狼当道不问狐狸

宣武帝即位之初,原匡氏表现出“硬骨”的本色。 有一次,宣武帝陪同元匡,又让自己宠爱的近臣朱皓上车。 元匡在宣武帝面前,把朱皓赶出汽车,使后者感到惭愧。 为了谴责权臣高肇,元匡更加竭尽全力,“先自己做棺材,放在厅事上,立志参拜舆棺材阙,就肇罪,自杀抗议”。

热点:豺狼当道不问狐狸

骨鲛之臣

宣武帝一朝,北魏南伐萧梁,北打柔然,疆域大片,但内政日益腐败,两人辅政亲王元禧(? -501 ),原详细情况(? 504 )因叛国贪污被处决,外戚高肇蛮横,掌握朝政,与宣武帝松垮的统治风格无关。 没有元匡这样的骨鲛之臣,不知道北魏政权会提前多少年灭亡。

热点:豺狼当道不问狐狸

遗憾的是,元匡没有成功弹劾高肇,“关于舆棺诣阙、肇罪”反而被认为违反了法律。 保守御史们攻击元匡,指责高肇“欺诈先诏,指鹿化马,移日移天,即魏赵高”,说构成了“诋毁宰相,恶毒诋毁时”的罪名。 宣武帝把元匡交给廷尉定罪,廷尉害怕高肇的权力,将元匡论定为死罪。 元匡因为满足宗室“八议”的条件,宣武帝原谅它而死,降职为光禄先生。

热点:豺狼当道不问狐狸

魏孝明帝( 515-528年在位)即位后,元匡再次被利用,担任御史中尉,弹劾忠、高聪等官员的不法行为。 之后,他与另一位辅政亲王元澄( 467-519岁)用力,为此搬出了当年弹劾高肇时建造的棺材。 由于职位和血统都比不上元澄,弹劾再次失败,被判处死刑。 去世后,他被污蔑为“文贞”跟踪本爵,功业气节得到后世的认可。

标题:热点:豺狼当道不问狐狸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22/29582.html

最近更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