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求是革新
本篇文章1106字,读完约3分钟
“求是创新”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
书院从创立之日开始提倡“求实学,使是非存续”。 然后在师生中形成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惜其功”“履行自己的责任”的“求是”校风,这种校风一直持续到后来的浙江大学。
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西迁逃亡上学,苦难与生死分别,竺可桢校长对“求是”有了更深的理解。
关于“求是”的意思,竺可桢校长说:“求是不仅仅是为了埋头读书和实验室而做实验。 求道,中庸最常说:“博学的,审问的,慎重考虑的,辨识力的,笃行的”。 光靠博学审问是不够的,要深思熟虑,单独断心,唯一的目的,就是来辨别是非得失。 明白是非得失后,才能尽我的力量进行。 诸葛武侯说:“鞠躬,死后”,败北钝了,反过来看不到。 ”。 最好的例子是科学史上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牛顿、达尔文、赫胥黎等“为寻求真正知识而死很难”的行为。 不少先贤也有追求中国的精神。 孙中山就是其中之一。 孙中山不仅鼓励革命,实行革命的革命精神,正是来源于追求的精神。
在这里,竺可桢校长大大扩展和深化了“求是”的意思。 他提倡的求是精神是科学精神、牺牲精神、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开拓创新精神。
竺可桢校长的这些论述,特别是他概括的科学家应该采取的三种态度,不仅受到了万千名“求是”学子的赞扬。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大学历代领导人在继承和发挥求生精神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开拓创新精神。 从此,浙江大学形成了“事实要求,认真踏实,进取,开拓创新”的优良校风。
1988年5月5日,路甬祥校长主持的校务会议决定以“寻求创新”为新时期浙江大学的校训。 这是浙江大学为应对迅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诉求而作出的正确决定,是发扬求精精神。
路甬祥在1992年建校95周年致辞中说:“创新(即创造)精神,严格来说,它已经包含在求真精神中……但是,人们理解求真,重点是对现有知识的认知和运用,重点是现状的客观分解和把握,创造和创新 浙江大学要培养很多具有中国特色和自身优势、献身、求真、创新、合作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接班人,必须非常重视创新精神的倡导,同时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多次向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和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科学技术和教育迅速发展的规律。 为了使我们学校与时代同步,不断取得进步和迅速发展,必须在继承和发挥追求的精神上强调创造力的开发,强调培养追求的创新精神。 ”。
路甬祥的这句话是为什么要把“追求创新”作为学校的教训的解答,也是“追求创新”的解释。
“求是创新”是新时期求是学子的行为规范和奋斗目标。
正是“求是”源远流长,“求是创新”的前途如锦!
(复印来源:浙江大学)
标题:热点:求是革新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21/28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