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积久而成学”
本篇文章2860字,读完约7分钟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战术家、理论家,也是贯通古今、学习中西的学者。 他一生与书相伴,在漫长的读书生活中,形成了科学合理独特的读书观。 研究和学习毛泽东的读书观,对加快学习型政党建设,深化“四史”学习教育,促进个人自我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读书先立志
生命不断,读书不停。 毛泽东一生的阅读范围非常广泛,关系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历史、艺术、哲学、地理、科学等全方位。 但是他读书没有目的,不是随便做,而是有足够确定的目标和方向。
一是为国为民探求真理。 少年时代,毛泽东在去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之前,写了一首题为“宝宝立志乡关,发誓不出名”的诗,向他父亲表达了怀着矢志学习,报答祖国的远大志向。 他还给自己起了别名“为人、国人、世界人学习”,以表现出“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理想抱负。
二是立足实践,学习有用。 他确信精通书的知识的目的是“一切都在应用”,他指出必须将读书学习和中国的实际问题处理结合起来。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命题。 他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强调“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适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其具有各自表现所需要的中国特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革命实际结合起来
读书很有毅力
读书学习是辛苦而漫长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所以读书人必须冷静,忍受寂寞,坐在冰冷的长椅上,阶段性地渐进,保持一定。 毛泽东在长沙学习期间写过自习联。 “你是一定的,为什么要三更五更睡呢? 最无益,害怕一天暴露十天的寒冷”,多次劝他读书,以免懈怠。
要谦虚,不要自私。 毛泽东指出:“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地学习什么,就必须自由地开始。” 如果一个人的身体自私傲慢,就停止学习,逐渐落后于别人,落后于社会。 只有虚心学习,努力研究,才能收集沙子成塔,不断进步。 古人云:吾生也有仕途,知道也没有仕途。 知识的天空是无限的,学习知识是永恒的。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再次强调了谦虚谨慎、不傲慢的重要性。 他指出,在中国成为农业大国,走向发达工业国的过程中,我们的经验有限,必须善于向苏联等发达国家和世界各国学习。 因此,长大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群体、一个个体,都要保持虚怀若谷、勤奋学习的好态度,要时刻记住“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金玉良言。
必须具有“压碎”和“钻孔”的精神。 读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工作忙,没有时间读书”、“书很难,不擅长阅读”等实际问题。 你怎么处理“忙”和“难”的问题? 1939年5月,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演说中,毛泽东特别就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他在忙中,想了一个方法,叫“挤”,忙着“挤”……每天的工作、吃饭、休息中,挤2小时学习,把工作挤到两边,从上往下,一定要挤2小时学习。 另一个问题是我不擅长看……不擅长看也有一个方法。 叫钻头,“钻头”就像木匠钻木头一样进去。 不要害怕看到不擅长的东西,用“钻头”来应对。
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勇气。 毛泽东认为读书的学习是无限的,必须多次变老,变老学习。 延安时期,经常有以年龄大为理由不想读书的同志。 毛泽东认真指出了这种看法的错误,认为“人只有五十五人才是出山虎”,真正的学问必须点滴积累在“无期大学”。 然后,他呼吁在“无期大学”学习。 1972年,在书房见到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时,毛泽东说读书曾经与它的生活融为一体,成为它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5年,因为眼睛病了,他专门请大学老师帮助他学习。 1976年9月8日,他去世的前一天,全身插入管子,意识清楚,意识清楚,但只要意识清楚,他就开始看书和文件,真的生命不断,读书不停。
读书要得法。
读书的做法是学习者理解书的复印件,获得书的知识,达到读书目的的方法,手段和方法。 毛泽东非常重视读书的做法和策略的运用,曾经把做法比作“桥”和“船”,“不处理桥和船的问题,过河是空谈。 不要处理做法问题,任务也只是胡说八道。 ”。
广泛举行博览会。 毛泽东一生读了很多书,学到了全世界。 关于广采博览会,主要有两个意思。 一是在读书的范围内,不分行业广泛涉猎。 他曾经说,一体的知识面有点广,“有学问就像上山一样,远处可以看到很多东西。 没有学问,走不了暗沟,就会折磨人”。 有这样的读书理念,他广泛阅读,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存,为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是读书的次数,经典书要反复温读。 就是“书读一百遍,其义自见”。 关于古典书籍,特别是马克思列宁的著作,毛泽东读得很好。 在延安,他说了《共产党宣言》,我看不到一百遍,有问题的话,读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读一两遍,有时读全篇,每次读,我都有新的启发。
我善于思考。 学而不思则无差别,不学则危。 毛泽东非常擅长读书,主张把书的复印件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而且,对书的文案和观点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要创造性地发挥而不是“信任书”。 概括地说,首先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成为好的“联络员”。 毛泽东喜欢读史,特别是《二十四史》,他读了一辈子的书。 他强调,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有必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做法总结批判,吸收其精华,去除其糟粕。 学习历史是古鉴现在,是为了吸取历史经验的教训,为革命和建设服务。 二是建立“评论家”。 他读《聊斋志异》时认为蒲松龄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可以写这么丰富的鬼怪故事。 读《老子》时,他含有辩证法思想,认为“祸福之所,福福之所伏”,警告人们要以全面的视角看待问题,既要看正面,也要看反面。 读《水浒传》的《三打祝家庄》一章时,宋江说之所以能获胜,是因为他和扪家庄建立了统一战线。
勤于写作的古人说:“与其思考10次再读,不如再写一次。” 善于看书的人,总是把书从手里拿开,把笔从手里拿开,眼睛不从手里移开,并用。 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有重要的治学经验“不用笔不读书”。 这种读书的做法对毛泽东有很大的影响,他实践了一辈子,执行了好几次。 一个是复印件摘录。 学问时期,毛泽东喜欢书,读好文章,好段落,好文案的时候,他总是很有趣。 延安时期,毛泽东在读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时,受益匪浅,特意用毛笔抄写了4000多字的复印件。 第二个是符号标记。 毛泽东喜欢在读书中显示问号、三角、斜线、四边形、单杠、双杠、波浪线等各种符号,每个符号代表不同的意思,反映了他当时阅读时的思想状态。 正如早年阅读的《韩昌黎全集》《伦理学原理》一样,延安时期专业的马列著作都做了各种各样的标志。 第三个是复制评论。 毛泽东的注释不仅有原文的总结、讲究、疑问和评价,而且在读书过程中自己的心得和独特见解等创新性迅速发展。 读《辩证唯物论教程》时,他写了一万多字的文案评论。 比较书的“矛盾的第一方面”概念,他结合我国当时抗战的现实状况,创造性地发挥了抗战时期我国存在的第一矛盾及矛盾的第一方面。
(石磊)
标题:热点:“积久而成学”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20/28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