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向网民提供全面及时的法治资讯,内容覆盖国内外突发新闻事件、法治新闻、大案要案、社会万象、检察新闻、立法司法、反腐倡廉等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普法 > 普法:垃圾分类要引入社会力量

普法:垃圾分类要引入社会力量

来源:网络转载日期:2021-01-07阅读:

本篇文章851字,读完约2分钟

吴晓林

中央财经指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指出“普遍推进垃圾分类制度,有助于改善13亿人以上的生活环境”,建议加快建立分类投入、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解决的垃圾解决系统。 保护依赖人民群众生存的环境是“暖心工程”,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健康和可持续的快速发展。

普法:垃圾分类要引入社会力量

垃圾分类既是减轻环境压力,也是管理能力升级的体现。 但是,由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试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10多年来没有什么进展。 各地广泛设置的分类垃圾箱也有很多成为摆设。 垃圾分类是文明进步、公民意识提高的结果,在环境意识不强、乱扔的环境下,垃圾分类很难想象。 因此,为了提高人们的垃圾分类意识,有必要进入课堂,进入校园,从娃娃身上抓住,这对习性培养非常重要。 社区也需要让环境保护志愿者等小组参加,监督人们的垃圾分类。 这也是日本、韩国、德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垃圾分类推进的经验。

普法:垃圾分类要引入社会力量

垃圾分类还需要改善环境行政管理体制。 放置分类垃圾箱是最表层的工作,根据人们日常的行为方式设计可行的政策制度。 例如,台北市在世纪初实施了“垃圾费用配合袋子征收”的政策,考虑到人们负担解决垃圾需要时间的“节约心理”,制定了详细的垃圾分类标准,清扫小组每天下午5点或下午9点将垃圾运往固定场所 另外,扔垃圾的人经常受到重罚,根据向街头扩展的照相机和催促市民通报的政策,扔垃圾的人不能错过。 浙江省金华市把垃圾分为“烂”和“不烂”,扔掉烂垃圾转换成有机肥料,不烂的由保养人员筛选集中解决。 在一点城市,居民们可以把可回收的垃圾用于支付物业费,对提高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也很有效。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引进社会力量,调动积极性,成为参与垃圾分类的重要主体。

普法:垃圾分类要引入社会力量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是每一代子孙后代地球权益的主机,要以负责任的心情更积极地推进垃圾分类事业。 要根据人们的行动动机和现有的社会环境,建立全过程、多环节的垃圾分类事业体制,形成政府、社会和市场合作互动的事业机制。

普法:垃圾分类要引入社会力量

(摘自1月9日《人民日报》5版《垃圾分类需要创新的管理思考》,作者:吴晓林)

标题:普法:垃圾分类要引入社会力量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1/0107/23892.html

最近更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