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向网民提供全面及时的法治资讯,内容覆盖国内外突发新闻事件、法治新闻、大案要案、社会万象、检察新闻、立法司法、反腐倡廉等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普法 > 普法:闻过则喜 闻过则改

普法:闻过则喜 闻过则改

来源:网络转载日期:2021-01-04阅读:

本篇文章1284字,读完约3分钟

杨祺松

《孟子公孙丑上》中记载:“子路,人诉有错就高兴”。 别人对子路提出的批评意见、指出的缺点是错误的,子路有着喜悦和欢迎的态度。 宋代陆九渊也说过“听说过则喜,知道不隐瞒,不怕改过自新”。 意味着劝人们,别人说自己有错误时要高兴,知道自己的错误时不要隐瞒,改正自己的错误时不要害怕。

普法:闻过则喜 闻过则改

据史料记载,“尧置放谏言鼓,舜立名誉受损之树”,尧、舜之举都开辟了广词之路,倾听民意,接受谏言,改过自新。 正如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博喻》中所说,“名誉受损的树设定,是一定知道的。 敢于直截了当地献出抗议的鼓。 ”特别是“谏言鼓”,重点是“敢于”这个字,一个是需要有当面坦率地说的勇气,二个是需要谦虚地接受谏言的人的心情。 邹忌联想到受妻子、妾、门客欺骗后,齐威王可能会因周围人的恭维而受到更大的欺骗,积极抗议,齐威王充分肯定了对邹忌的谏言,说:“群臣limin能刺伤寡妇的错误,受到报酬。 写书抗议寡人的,会得到报酬。 能在市里早上嘲笑,闻寡人耳朵的人,可以获奖。 ”齐威王纳抗议去屏蔽,给齐国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国势越来越强大,震撼了威震四方的诸侯。

普法:闻过则喜 闻过则改

“没听说过,最痛苦的人。 ’听不见,看不见,自己的过失和问题是最大的风险。 人们常说,成绩不会跑,不会说问题。 有钱很难买批评自己的人。 这些浅显的道理启示我们,仔细听批评的话,总是弥补自己的不足,很少走弯路和错误的路,处理事情很少偏向和失误。 相反,如果只是掩盖错误,回避问题,不但没什么用,反而会供养疳的遗属。

普法:闻过则喜 闻过则改

人类不是圣人,没有任何罪过。 有些过失和错误是通过自我反省发现和纠正的,有些则需要通过别人的批评来弥补。 “不是我,是我的师。 ’批评我,对正确批评的人,必须视他为师长。 对于这种批评的话,必须谦虚地接受,出色地改变。 在这方面,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毛泽东说:“有缺点,就不怕被批评指出来。 不管是谁,谁给我们指出来都行。 如果你说得对,我们会修改的。 ”陈毅总是以积极的态度对批评,写在《六十三岁生日叙述怀》一诗中。 “一喜一错,痛改前非。 如果乐于帮助,周围就是友谊。 好不容易的好朋友,敢当面批评。 ”这颗豁达的心树立了共产党的光辉形象。

普法:闻过则喜 闻过则改

党员干部越大胆地接受直言,就越能赢得理解和信任。 你越善于接受批评,就越能赢得威信和尊敬。 但是,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听说过就不乐意修理,很多情况下,听说过就怨恨,听说过就辩论,甚至听说过就愤怒。 假装对一些上级的批评可以接受,态度诚实,然后怨气高涨,牢骚满腹。 有些人不服兄弟的批评,不承认。 有些人试图为自己辩解。 另外,强辩下级的意见,皱起眉头。 用这种态度对待批评,其实是疾病的可憎。

普法:闻过则喜 闻过则改

听说过就高兴,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听说过就改。 对于别人的批评,只采取谦虚的听取,不采取改变的态度,不仅不能听取则喜的目的,还会伤害大众提出批评提案的积极性,“听说过”也失去意义。 这就像检查身体,专门去医院需要时间,辛苦了很长时间,如果发现的缺点治不好,为什么要去体检呢? 因此,大众对批评的正确态度是“听说过就高兴,听说过就改正”,非常有益。

普法:闻过则喜 闻过则改


标题:普法:闻过则喜 闻过则改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1/0104/22902.html

最近更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