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努力实现稻谷“全利用”
本篇文章1149字,读完约3分钟
石羚
很多人认为大米是稻谷唯一的产品。 笔者采访位于辽宁盘锦的粮食公司时,展柜中约有20种稻谷制品受到了冲击:除了高质量的大米,从米糠蜡、谷维素、米粞粉等产品到榨油、燃烧发电、轮胎制造等功能,稻谷在这里实现了最大的价值,农业
通过深加工稻谷的各个部分可以发挥价值。 米糠用于榨取米糠油,提取脂肪酸、米糠脂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油脂化学工业、化妆品领域,被称为“米黄金”。 稻壳燃烧发电减少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同时实现工厂的热电供给自给。 稻壳灰提取白炭黑,通过世界知名轮胎制造商的试用,可以提高橡胶强度,降低轮胎的滚动阻力……该公司继续探索“以精深加工、废弃为宝”的加工模式,努力实现稻谷的“全利用”。 在这里,主副产品已经完全没有区别,副产品更有价值。 在美国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在,后端产品开发前景广阔。
大米里有“黄金”。 相关负责人为笔者计算了账目:企业每年加工米糠油7万吨,附加值约1.4亿元。 每年燃烧60万吨稻壳,节约发电价格约7200万元。 “从全产业链来看,每吨稻谷的利润过去增加了200元。 ”开发稻谷副产品,提高大米附加值,成为粮食公司收益增加的重要措施。 特别是针对美国市场“稻强米弱”的现象,加工大米的公司在上游原料竞争和下游价格竞争的压力下,利润往往变薄,产业链长,产品丰富的公司可以用多种产品扩大收益。
除了经济效益外,稻谷精深加工模式强调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以往,稻谷副产品大多被丢弃,但米糠容易酸败,稻壳分解慢,黄色污染成为农业生产的一大课题。 现在发掘稻谷副产品的价值,废弃物也成为好的资源、新能源。 从稻草编织到稻壳建材,利用副产品,可以形成零污染、零排放的节能减排式产业链。 事实表明,将“边材”转换为“抢夺品”,降低加工消费和“三废”排放的稻谷循环经济模式值得继续探索和大力宣传。
从黄色污染到“金色利益”“绿色利益”,粮食加工业转型升级仍有很大潜力。 有数据显示,我国以大米为原料的后续加工比例仅为5.7%,大米资源的比较有效利用率不足70%。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延长稻谷产业链是完全加工产业链。 要推进粮食加工赶上质量迅速发展的步伐,就需要发挥大公司的精深加工特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产品的多元化供给。 激发粮食加工业承农启工的特点,推进三产融合、综合利用,改变农业低效益、高风险的产业属性,实现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资源消耗向效率利用的转变。
一饭之梁,维系万家。 2019年发表的《中国粮食安全》白皮书中写有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迅速发展粮食精深加工转变等复印件。 在农业生产价格上涨、资源环境负荷能力紧张的背景下,除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高产稳产外,还完全利用每粒稻谷,在未利用、废弃的30%上下功夫,以绿色快速发展和资源持续利用为粮食
标题:普法:努力实现稻谷“全利用”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1/0102/22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