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中国总资产”热议不乏意义
本篇文章764字,读完约2分钟
许晓芳
最近,“中国总资产”“户均总资产”成为网络话题。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国务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我国总资产已经超过1300万亿元”时,许多网民表示“根据14亿人口计算,人均资产达到93万元。 那几乎每个人都不是亿万富翁吗? ”我开始说。 “以3人1户计算,家庭平均总资产大概是300万元吧? ”于是他们陆续感到“又被平均了”“又扯了后腿”。
幸运的是,国家统计局立即对此作出了回应,说明什么是“中国总资产”,是否代表了居民占有的财富等问题,表明1300兆社会总资产不等于家庭总资产。 就这样,网民们这次的心情“过山车”可能是“擦车”,但确实这个“车”不是白色的。
随着统计局的科普,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国家总资产是全社会资产的总和,并非全部居民家庭资产”“总资产不是净资产,扣除负债的是净资产”“总资产是库存计算,不是流量计算”等专业概念和知识 除了这次“乌龙”的颜色,国民对国家新闻发表的关心很高,由此引起的热烈讨论,一定能让更多人接受国家统计管理等相关知识的科学普及。 这对民众和公司等社会主体来说是件好事。
要知道社会总资产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长年投入,长时间急速发展积累的。 无论是交通、通信、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还是世界上分类最齐全的产业体系,都是在大量投入支持下形成的比较有效的资产,可以为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民生保障提供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资产是生产活动的基础,即使社会总资产不能直接与家庭和居民的财富划等号,规模大的社会总资产也有助于国家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 因此,加强国民对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状况的理解,无疑有助于巩固投资费用信心,更好地选择快速发展方向。
这个话题与其抱怨宏观数据“平均化”“拖后腿”,不如考虑自己能理解什么新闻,掌握什么信号,积极调整和努力,做出成果“资产不等于钱”
标题:普法:“中国总资产”热议不乏意义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1/0101/21563.html
上一篇:普法:激发国内市场的花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