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向网民提供全面及时的法治资讯,内容覆盖国内外突发新闻事件、法治新闻、大案要案、社会万象、检察新闻、立法司法、反腐倡廉等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普法 > 普法:谨防封禁未成年人打赏流于形式

普法:谨防封禁未成年人打赏流于形式

来源:网络转载日期:2020-12-27阅读:

本篇文章744字,读完约2分钟

付彪

对网络秀场现场直播平台频繁发生的流量伪造、奖项争论等问题进行比较,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最近发表了《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网络秀场现场直播平台 对于封锁未成年人客户演示功能的点击量高、成交量虚高、“打赏”金额大、业务类别容易出现问题的直播间,不要建立人机结合要点审计审查机制( 11月24日《北京青年报》)

普法:谨防封禁未成年人打赏流于形式

“打赏”是直播发布平台利益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由于身心发展还不成熟,所以控制力和辨识力差,成千上万甚至数十万的高额“打赏”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 但是,虽然疏忽了监护人的监护有一定的责任,但在现场发布平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折射出了对未成年人“给予报酬”的应对措施中存在很多漏洞。

普法:谨防封禁未成年人打赏流于形式

这次发布的《关于强化网络秀场直播和电气商品直播管理的通知》,规范了现场直播平台的经营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未成年人评价力不足的诱导性支出,吸引了网络平台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 现在的问题是这些规定能否执行。 例如,阻止未成年人的顾客展示功能在技术上并不难。 多个网络直播分发平台似乎已将“青少年模式”联机,只需输入密码即可轻松解除。 对于未成年人的“打赏”,不能像绕过“青少年模式”一样用别的方法进去吗? 或者表面上是“禁止”的,所以也采取了暗中伸出接受未成年人“打赏”的手,继续引导未成年人“打赏”的方法。

普法:谨防封禁未成年人打赏流于形式

你怎么不把“禁止未成年人的客户的报酬”用形式来表达呢? 除了要求监护人履行监护责任外,重要的是加强平台的监督管理。 例如,监督平台是执行直播间、播音员、评委人数结构报告准备、“打赏”控制等管理机制,在平台上强制执行“注册实名认证+支付前脸识别”的双重认证系统。 另外提高处罚力,对平台和播音员引导“打赏”等违反行为,一起发现,认真调查。

标题:普法:谨防封禁未成年人打赏流于形式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0/1227/19951.html

最近更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