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向网民提供全面及时的法治资讯,内容覆盖国内外突发新闻事件、法治新闻、大案要案、社会万象、检察新闻、立法司法、反腐倡廉等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普法 > 普法: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与法律预防

普法: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与法律预防

来源:网络转载日期:2020-12-25阅读:

本篇文章2647字,读完约7分钟

梁超

少年强是国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我国非常重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犯罪也毫不松懈。 如何把未成年人培养成一个理想的、道德的、文化的、遵守纪律的少年,关系到祖国未来人民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党政未来的光明前途,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兴衰。 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具有组织团体犯罪数量增加、犯罪者低龄化、案件性质恶劣、暴力事件增加等特点。 在如何预防和大幅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上,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视,成为我国犯罪学研究相关的热点问题之一。 因此,根据未成年人犯罪活动的特点、产生原因和科学做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对未成年人未来的迅速发展和当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具有重要作用。

普法: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与法律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一点新的特征,它在组织、手段和年龄三个方面尤为突出。 第一,一是未成年人犯罪组织犯罪特征明显。 敲诈黑帮、绑架黑帮、抢劫黑帮等。 未成年组成员是各部门的职务,许多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组。 例如,去年9月,贵阳警察逮捕了一个叫“阴风助”的小组。 这个小组是16至27岁的失业青年,他们通过网络互相联系,持刀抢劫,打架。 这个小组分工确定,开车,抢劫,男女组合,有人。 二是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恶性倾向越来越明显。 未成年人犯罪活动的手段主要是实施故意伤害、强盗、强奸等。 实施犯罪时无视后果的严重性,以极其残忍的方式伤害对方,犯罪行为的冲动性、爆炸性特征尤为明显。 例如,年2月,15岁的北京女孩认为她夺走了前男友,她恶意刺伤了她14岁的17把刀。 另外15岁的魏某只用参考资料用刀当众杀了同学郭某。 第三,未成年人犯罪者越来越低龄化。 据统计数据显示,14岁至16岁的未成年人受到刑事处罚的人数明显增加,未满14岁的无刑事责任者和未满16岁的无刑事处罚者也占未成年人犯罪的人数的大部分,部分未成年人从10岁至13岁开始走上犯罪之路。

普法: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与法律预防

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非常多且复杂。 第一,一是家庭的养育方式。 家庭行为和父母养育方式深刻影响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缺陷不合理的家庭养育方式使未成年人形成不良的人格特征,并潜移默化地影响身心健康,填补了今后违法道路的潜在危机。 例如,放荡和宠溺的养育方式会形成未成年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要人格特征。 他们往往自私任性,无视社会道德,不按照法律规范追求人生目标,从而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另外,夫妇经常吵架、家庭暴力等行为、父母行为不正等家庭,未成年人形成孤独症的人格特征,他们没有良好的权威形象,缺乏安全感,他们没有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家庭对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在经济贫困的家庭中,由于经济匮乏,未成年人经常在小的时候辍学,或者早早进入社会,但由于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文化教育生活不足,即使一点也误入犯罪集团,也有可能表现出强烈的犯罪主导性。 二是学校教育的要素。 我国在推进中小学生素质全面快速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目前的学校教育依然有点缺点,比如过分强调应试教育,忽视德育、法制教育等。 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对贫困的歧视,与父母缺乏比较有效的信息表现等,引起未成年人的行为偏差、自尊心下降、嫉妒等不良心理现象和不良个性特征,这些现象在心理上得到及时的矫正和治疗, 第三是社会环境因素。 在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负面效应和不好的社会文化。 人们过分沉迷于享乐主义思想,要求不劳而获等。 未成年期是整个机体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但在这个阶段,他们还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和是非区分能力,如果被不良的社会风气诱惑感染,他们往往会走上犯罪之路。 四是个人因素。 青少年时代身心的迅速发展既有通常性也有特殊性。 在这个阶段,未成年人抵抗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弱,行为表现不稳定,故意模仿性强,而且在这个阶段特别叛逆、报复、冲动的心理特征明显,他们有尝试的态度,但最终迅速犯罪

普法: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与法律预防

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活动的措施

比较未成年人犯罪的产生原因和表现特点,为了更好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们从法律、社会、学校、家庭、政策等多方面、多角度,积极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迅速发展的环境,保障全面健康和迅速发展 一个是完全立法。 现行法律法规太模糊,很难操作。 因此,与此相关的机构必须放矢起草和实施更详细高效的未成年人法律法规。 在从立法执行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事业中,真正遵守法律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方法。 二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气氛。 社会环境对一个身体的行为和人格的形成很重要。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社区内普遍法律的普及等知识,加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的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为未成年人创造文明的社会气氛。 三是发挥学校育人的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必须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教育未成年人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社会秩序。 提高未成年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对已经有不良心理现象或不良行为表现的未成年人,教师必须积极采取措施,给予其援助和行为纠正。 另外,教师和学生也要观察自己的行为,不要随便说坏话、批评,也不要打学生和同学。 四是提高家庭教育意识。 未成年人的各种行为和人格的形成还是来自家族成员。 因为这个父母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常识和德育知识,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指导孩子的健康成长。 此外,父母们也要根据未成年人身心的迅速发展特点,给予越来越多有生理或心理缺陷的孩子帮助,对知道错误而改过自新的孩子给予表扬和鼓励,提高自信和上进心,关注孩子的学业,关注孩子道德和道德的培养 五是提供综合政策支持。 国家政府等部门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越来越多的支持性政策。 例如,未成年人可以创造更宽松的就业环境,扩大就业机会,尽量不使无业青年无序流动。 为改造后或服役期满后的未成年人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避免再次进入犯罪道路。 此外,执法机构必须严厉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稳定,防患于未然。 与未成年人的保护相比,应该特别观察学校周边的环境,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学校周边的电影院、网吧等的管理,让未成年人远离暴力和淫秽色情的恶劣环境,创造稳定和谐的学习和成长空间。

普法: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与法律预防

控制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在相关组织的指导下,通过国家法律法规、社会保障、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重要方法,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的犯罪。

普法: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与法律预防

(作者单位:辽宁警察学院)

标题:普法: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与法律预防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0/1225/19241.html

最近更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