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向网民提供全面及时的法治资讯,内容覆盖国内外突发新闻事件、法治新闻、大案要案、社会万象、检察新闻、立法司法、反腐倡廉等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普法 > 普法:“八议”的真相

普法:“八议”的真相

来源:网络转载日期:2020-12-24阅读:

本篇文章2252字,读完约6分钟

▲明神宗朱2716年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1572-1620年),第一年是张居正辅政,推进改革,致力于中兴,1582年亲政,几年后开始严重的怠政,《明史》说。

普法:“八议”的真相

□董亭君(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自“法律儒家化”命题提出以来,“八议”一直被中国古代法律对特权阶层视为片面的制度工具。 理论上,“八议”对贵族和官僚(包括亲故贤能贵勤宾八类)适用宽容制,但理想和现实总是相距千里,“行动中的法”比“书上的法”复杂得多。 以明代为例,“八议”条款列为“大明律”,政府也不惜余力推广儒家纲常名教,但从“李材料案”等具体事件的考察来看,是否适用“八议”程序是没有预测性的,有时也是君主

普法:“八议”的真相

万历十六年

黄仁宇认为万历十五年( 1587年)是“不重要”(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有着名的看法认为是明代从中兴向衰退过渡的一年。 这一年发生的“储蓄之争”等,使相当紧张的明神宗(朱2716年的在位)和官僚集团的关系更加恶化,处于危险之中。 从此,神宗开始怠慢了20多年,拒绝与官员们合作。 《李材料案》发生于万历十六年,是神宗和官员们关系最糟糕的时候,那件事的微妙关键就在这里。

普法:“八议”的真相

只要从这个立场考察“李材料方案”,其逻辑就很明确。 李材( 1529-1607年)是嘉靖四十一年( 1562年)的入士,授予刑部主事,隆庆年间委任广东佥事,可征收善战,反复败倭寇。 万历时晋升云南省检察官,又在与缅之战中获胜,升都检察院的右钱都御史、知事英阳,是文武全才、有功绩的能臣。 1588年初,巡押云南御史苏郑揭露李材,说他对云南省检察大使的任命犯了“虚报战绩”的罪。 事件向朝廷报告,在正逢神宗对官僚集团的信赖度底层中,最不能容忍的是这种“欺骗”的动向,命令进行严密调查。

普法:“八议”的真相

幼年即位的神宗,最初由内阁首辅张居正( 1525-1582年)辅助政治,一举一动都必须满足儒家经典的要求,埋下了怨恨官僚的种子。 张居正死后的“拥张”和“逆张”之争,更好地展现了官僚虚伪的本质:不分左右,不论“拥张”、“逆张”,主战主和党同伐异是他们不变的本色。 压制政敌,培养势力,公私肥己,是他们通常的手段。 作为皇帝,与其卷入其中,不如鄙视,抛弃它。

普法:“八议”的真相

在仁义道德和祖制国法的轮番轰炸面前,神宗不想和官员们正面冲突,留下永远的骂声,选择以怠慢的方式消极对抗。 他虽然不临朝,但并不是完全不听国政,他不后悔被臣下骗了,给了他慈悲。 “李材料案”被冠以“欺瞒君发上”的名字,更加伤脑筋。 万历十六年四月,兵部奏报:李材罪证确凿。 7月,三法司还演奏说,案件的嫌疑必须从大范围出发。 对于两个完全对立的意见,神宗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他援引《官员撒谎的例子》命令砍掉李材。

普法:“八议”的真相

国法和君权

皇帝说斩,表面上说要杀李材,其实巴掌对着官僚集团,官员们当然不会放弃。 李材善于讲解,在当时的学术界也有点名声。 除此之外,他和张居正关系不好,张居正死后成为了“反张派”的盟友。 因此,判决结果公布后,从内阁、六部、地方官到天降灾害不同的人、违反良好先祖制的人、违反国法的人、担心失去人心的人,改变花样向李材求爱的人络绎不绝。 神宗一开始用严厉的语言拒绝,降级或解雇求偶者,但之后更不中发,也不听帝师申时行的话。

普法:“八议”的真相

结果,李材犯的不是大罪,身份符合“八议”的“议功”条件。 同时,质量比他低的甘肃游击队徐龙也曾因受罪被“议功”免除。 面对官员们纷纷为李材说话,神宗孤身一人,长期监护权不赦,到处都充满了不信任官员的抵触感。 从万历十八年开始,关于请求宽谅李材的奏章,神宗一律不发行,不论可否,事件一直被拖着。 皇帝的一念成为事件的决定性因素,完全失去了可预测性。

普法:“八议”的真相

万历二十年至三十年,帝国不断陷入内忧外患,北有寇攻,西有叛逆,南有蚕食,东生倭乱。 万历二十一年( 1593年),缅甸大举入侵云南省,朝廷紧急需要使用者时,作为在云南省奏效的李材再次成为向官员求命的对象。 今年6月,神宗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非常不情愿地释放了李材。 虽然没有被杀害,但李材因王朝出生入死而没有受到“议”的优待,前后被关押了5年。

普法:“八议”的真相

“八议”和“去贵族化”

从“李材料案”可以明显看出,“八议”名义上是古代贵族和官员的保护伞,但保护的特权阶层也是对皇权构成最严重威胁的集团。 大多数情况下,“八议”程序是否启动,并不取决于规则,而是取决于现实的需要,特别是君主和官僚集团的实力。 帝国开国之初,元勋贵族实力强大,婚姻关系根本错误,“八议”也经常成为维持其好处的制度的障碍。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皇权的自我扩张本能必然产生“去贵族化”的方向性,飞鸟尽良弓藏和杯酒释兵权都是这种“去贵族化”倾向的一部分,“八议”提供给勋贵的保护只能在纸面上执行,实践上继续下去。

普法:“八议”的真相

即使皇帝因各种理由被官僚拘留,似乎也没有完全掌握生杀予夺的权力,但在事件得以解决、规则得以解决的悬念之际,君权依然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法家认为“人主的痛苦是相信人,相信人是克制人”,在君臣双重对立的制度环境下,君主对臣下总是有非常强烈的不信任感——大臣通过互利的关系网和一系列特权法保护自己,君主以“天子”的名义凌驾法律 李材只是一枚棋子,被神宗用来对抗官僚集团的意志,最终迫于国情再次妥协——不能说是官僚集团对皇权的胜利,是皇帝制度下君臣两败俱伤,个体也无法预见其命运的最好实例。 曾经发挥有效资源配置作用的皇帝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失去了活力,无法适应或阻止社会向近代转型的大趋势。

标题:普法:“八议”的真相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0/1224/18777.html

最近更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