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向网民提供全面及时的法治资讯,内容覆盖国内外突发新闻事件、法治新闻、大案要案、社会万象、检察新闻、立法司法、反腐倡廉等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普法 > 普法:缘何经典?——《法治理想国》序

普法:缘何经典?——《法治理想国》序

来源:网络转载日期:2020-12-24阅读:

本篇文章1935字,读完约5分钟

□胡建

什么是古典? 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古典》一文中说:“古典作品是一本有点特殊影响的书,它本身就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留下印记,或者在个人或集体无意识中隐藏在深刻的记忆中。” 古典的东西是古典的,它表现的副本和“我”的关系,可见“我”的古典诉求是处于自己的状况。

普法:缘何经典?——《法治理想国》序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开头就人的生存状况作了精巧的比喻。 他说,我们想象一下洞穴式地下室。 那个和长山洞一样宽的通道通向外面明亮的地方。 人们从小就住在这个洞穴里,脖子和脚被绑住,不能走路也不能回头,只能向前看洞穴的后壁。 再想象一下他们后面很远的高处燃烧着火。 火光和这些被监禁者之间建有矮墙。 矮墙的作用就像木偶戏演员在自己和观众之间设置的屏障,他们把木偶举在屏障上表演。 人总是被束缚着。 因为这个人只能看到后壁的影子。 长期以来,人都把自己看到的影子看作是真的。

普法:缘何经典?——《法治理想国》序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他生活在独特的群体中,在历史过程中这个群体已经形成了偏见,这些深刻地影响了群体成员的思想,塑造了他们的思想。 这些偏见像锁链一样通常束缚着他们,偏见下注意的世界不是现实世界,两者的区别就像物体及其影子。 在幻影的世界里,人迷失了自己。 但是,人是自主的,在于选择自己的生活习惯。 就像德尔斐圣殿的箴言一样,是“认识你自己”。

普法:缘何经典?——《法治理想国》序

其实,这也是历史长河中的人性必然面对的命运。 卢梭曾经在海边的格洛丽亚石像上形成了人性的比喻,但由于时间、海洋、暴风雨的侵蚀,现在变得不像天神,而像残忍的野兽。 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由于继续发生的千百种原因。 可以说,因为获得了无数的知识和荒谬,身体组织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情欲的激化等,其灵魂已经改变了质量,灵魂的样子已经改变到了几乎无法识别的程度。

普法:缘何经典?——《法治理想国》序

那为什么要打破偏见呢? 怎样才能扒开历史被人性笼罩的沉渣看到真正的人? 仅仅是现在的环境中被接受的常识是不够的,甚至可以引导我们进入更顽固的水平。 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利用哪个巨人的肩膀,他们眼光高,见识深。 通过那双眼睛,可以深刻认识周围复杂的世界。 凭借其力量,可以强烈抵抗顽固的习俗偏见。 只有这样,你才能转身往上走。 巨人离得很远,他们为我们留了言,给著说的是古典。 那种眼光和见识蕴藏在其中,只有跪拜字里行间,听其教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

普法:缘何经典?——《法治理想国》序

但是,有必要强调对现代人来说,情况可能更复杂。 美国政治哲学家施特劳斯关于柏拉图“洞穴”的比喻指出,对柏拉图来说,那个时代人们只要离开“洞穴”就可以认识真理,但对现代人来说,情况并不那么简单。 林林总的现代思想已经构筑了另一个洞穴,所以人们在走到太阳底下之前必须从那个现代洞穴走。

普法:缘何经典?——《法治理想国》序

当然,有人说,这是西方思想家关于西方文化的论述,不适用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 到“中西冲突”为止,这个评价可能是正确的,但也有学者认为“中西冲突”成为“三千年一次的大变局”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虽然没有与欧美的现代性完全不同的中国现代性,但中国的现代性具有历史的具体性”。

普法:缘何经典?——《法治理想国》序

德国哲学家雅思珀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和目标》中提倡“轴心时代”的说法,说明了文明的起源。 指出“轴心时代”是公元前800年到200年,特别是公元前600年到300年的期间。 发生的地区是北纬30度左右,我们行星上是不同的民族,产生了他们的精神领袖和精神领袖。 例如,古印度释迦牟尼、以色列犹太先知、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老子、孔子。 这些人用他们的思想建立了各民族文明的基本形态。 此后,无论文明如何迅速发展,这些基本形态都没有根本改变。 与其他文明圈不同,孔子建立的华夏礼制直到近代都没有受到致命的挑战,处于稳步发展的状态。 但是,从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用枪炮击打我们的国门,更严格的是,他们带来了与我们以前传达的理念和制度完全不同的一套。 中国天朝上国的思想被彻底粉碎是上述“三千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 从那以后,中国有识之士开始“看世界”,认真理解其他文明的思想和制度,特别是西方的义理制度,期待着为我使用。 中国社会也开始了现代化的征程。

普法:缘何经典?——《法治理想国》序

使用柏拉图的“洞穴”比喻解体中国后,我们发现,在这个世界上,东方与西方的交汇,与以前流传下来的现代的混合使“认识我们自己”变得更加困难。 1840年以来,通过翻译、介绍和研究,我们对西方有了相当多的理解,但在理解的“质量”方面还不够。 这样,从西方思想的源头精读是必要和紧迫的。

普法:缘何经典?——《法治理想国》序

马基雅维利晚年被解职成为村夫,在乡下过着贫穷的生活,但他反复认为每天晚上都过着认真快乐的精神生活。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黄昏时,我回家,回到我的书房。 在房间门口,我白天脱下满是灰尘的衣服,穿上朝服,整理好我的威光器,进入古人所在的昔日宫廷。

标题:普法:缘何经典?——《法治理想国》序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0/1224/18775.html

最近更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