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80年代文学:怀旧的产物?
本篇文章1327字,读完约3分钟
20世纪80年代是我们这一代的文学初恋,初恋永远不成熟,但自己还觉得甜蜜。 陈思和
上海大学教授王光东和葛红兵也从主观不同的立场表达了自己对80年代文学的看法。 王光东,感情上,我们这一代人怀念80年代。 当时的作品在我们看来确实不错。 即使放在今天,很多人也很好。 80年代的那个时代相对于今天,最突出的优势是当时人们的文学热情全面解放,其文学时代,人们的热情和理想普遍上升。 今天,人的理想、热情和想象力受到市场化的影响。 葛红兵建议80年代的中国文学正好赶上了纸面印刷时代的最高时间,中国人没有买电视的钱,没有看电影的钱,没有那么多电影,所以读小说,是杂志流行的时代。 杂志很便宜,一个工人也可以预订。 那时,质量好的通常作品也可以印刷数万册。
一代人感情怀旧的产物
陈思和认为80年代文学的生态环境与90年代相比被忽视了。 80年代的文学是‘ 走出文革的阴影中,‘ 五四精神的原点复归。 但是,当时无论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的文学,都在国家意志的大叙事诗中进行。 反省文学是最不明显的。 早期的伤痕文学(包括胧诗、今天派的作品)比较尖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很快,这些作家们就放弃了创作或出国了,而留在国内的作家们的第二波探索是刨根问底的文学和实验小说。 青年作家刚开始醒来,他们想依靠自己的心情写,但一年后又消沉了。 之后,新的写实文学、先驱文学等开始出现,逐渐探索,但不可否认有点幼稚。 这个探索才刚刚开始,选择的经验是模仿的,但当时有很大的反响,大家都很兴奋。 到今天已经过去30年了。 回顾一下,80年代怎么是90年代好呢? 90年代初,文学改变了以前的意识形态道路,一群作家开始走民间道路,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写。 贾平凹,80年代写的农村小说多少有主旋律,90年代却写了像《废都》这样的自己语言的作品。 张家不像贾平凹,贾平凹不像莫言,莫言也不像王安忆,谁都代替不了。 表面上,90年代的文学似乎受80年代的影响不大,但我认为如果没有90年代的酿造,就不会出现新世纪10年左右的好作品。 因为90年代这低潮的10年间,大家在朦胧的状态下做自己的事件,积累了一些他们的文学经验。 当然,商业化影响了很多作家,但文学本来就是少数人,把文学作为大众运动来做本来就不对。 大部分作家被商业束缚离开文学是普通的现象。 曾经,国家是作家‘ 养活,管理你写得好不好,总之把你供给那里,这对文学有好处吗? 我觉得90年代前半段出了很多好作家,他们很多人渐渐消失了。 有人下海,有人去拍电影,我不写小说。 我认为这些不重要。 重要的是好作家多次来,到了新世纪十年,创作出了很成熟的作品。
陈思和说,90年代的文学环境很好。 无名状态有助于文学的舒适迅速发展。 他认为新世纪的十年间,文学环境不像90年代那么宽松,很有个性。 另外,由于网络和商业的成熟,作家多少受到了影响。 有些作家看起来是独立的,但实际上是被文化市场支配的。 我认为今天最危险的是看不到新鲜的东西。 90年代出现了一系列创新。 今天,到了新世纪的10年,确实出现了很多成熟的好作品,但另一方面真正的个性创新还不够。 现在我为什么不喜欢,因为不能说明接下来的十年里会有更好的作品出现。
标题:热点:80年代文学:怀旧的产物?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412/47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