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教坦桑尼亚农民种玉米
本篇文章1105字,读完约3分钟
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新闻本报记者陈颐
在坦桑尼亚说到李小云教授,很多人都知道。 他和他的团队是因为坦桑尼亚增加了玉米的种植产量,帮助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 他是中国农业大学“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学院、中国西南农业合作学院名誉院长李小云。
2010年,李小云在坦桑尼亚工作期间参与了“坦桑尼亚南部粮食走廊建设”的研究论证。 在此期间,他深入该国农村地区调查了农业的迅速发展状况。
坦桑尼亚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是玉米。 由于缺乏比较有效的灌溉系统,许多农业生产活动将在雨季进行。 “一下雨,农民就往地里播种。 ”李小云说。
李小云经过调查计算发现,这里许多农户的种植密度为每英亩6000株到9000株,平均每英亩产量大致在300公斤到500公斤之间。 由于种植密度高,玉米产量低。
2011年,李小云团队设计了玉米密植增产技术方案。 考虑到农户没钱买化肥,设计了合理的密植、间苗、中耕除草不施化肥的旱作密植栽培技术。
说服农民接受新事物是不容易的。 李小云说:“从2011年开始在佩亚村开展示范,到2012年为止,只有一名农民没有使用这项技术,只有村里的技术人员在家使用这项技术栽培1公顷玉米,严格按照中国专家提供的方案进行栽培。 当时玉米的产量增加了一倍”。
可见是真的。 技术人员家玉米增产,农民开始接受中国专家提供的方案。 “玉米密植栽培”这一最早在中国农村普遍宣传的简单技术,坦桑尼亚只有一个农民开始使用,每年有1500多名农民接受,从一个村庄扩展到十几个村庄。 从年到年,100多个模范家庭的产量从每英亩560公斤增加到每英亩1226公斤。
李小云像数家珍一样开始谈论坦桑尼亚村庄和农民的名字,以及各家的土地面积和玉米收获,“年wa simba村的adam家开始使用中国技术种植玉米,当年获得丰收,购买了手机和摩托车。 年他家又盖了三间新房”。
在与记者的对话中,李小云有时看到微信迅速回复,他用微信指导工作。 “我和坦桑尼亚员工队有微信群,通过微信指导玉米种植。 ”。
李小云表示,今年是中国农业大学“玉米密植增产技术”在坦桑尼亚树立宣传榜样的第八年,也是推进“千户万亩玉米密植增产技术示范工程”的第二年。 “小技术、大丰收表明,只要地产合适,简单的技术也能应对大问题。 现在,在坦桑尼亚的10个村庄开展了项目,我们的目标是将项目落地到100个村庄。 ”李小云表示,坦桑尼亚没有多少非农就业机会,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相当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以农业为中心的社会减贫具有重大意义。
坦桑尼亚某省农业厅的高级农业相关人员在微信群表示:“今年产量很好。 中国简单的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大丰收。 ”。
标题:热点:教坦桑尼亚农民种玉米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303/38267.html
上一篇:热点:专注方寸的“焊接绣娘”
下一篇:热点:奉献芳华锻造“高原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