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借力村规民约治理农村“白色污染”
本篇文章3152字,读完约8分钟
□《法治周末》记者刘希平
□法制日报通讯员颜开云
刘榴弹
12月2日,在湖南省浏阳市高坪镇船舱村的室内,移动售货车停在路边。
饭馆接下来发出号召,附近的村民们听到声音纷纷离家买菜,每人拿着饭筐。 猪肉、鸡蛋、菜等直接放在篮子里,豆腐、青豆等有可能成为尘埃或零散的食材放在环保的小纸袋里后放在篮子里。
三个多月前,这里的村民们都买完菜后,拿着三四个塑料袋回家了。
船仓村党总书记贝远新向记者表明,从9月1日开始,船仓村尝试“禁塑性”,禁止在全村使用不可分解的塑料袋,禁止重复餐具。
从垃圾场的塑料袋到白白扔掉的农药瓶,“白色垃圾”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一大公害。 目前,在一些地方农村的“禁塑性”行动中,少数村民依赖塑料袋,面对琐碎生活的细节,更强大的监督管理力也不可避免。
那么,船舱村是如何管理农村的“白色污染”的呢? 那个“禁塑”行动3个月后推进的效果到底怎么样了? 记者来到船舱村进行调查。
村大力推进了禁塑性。
探索白色污染对策
从浏阳市沿着杨高公路向东走了20多公里,满眼青涩的脸来了。 位于浏阳河上游,森林覆盖率达到70%的高坪镇位于这片绿色的“海”之中。 山清水秀的船舱村位于湖南省会长沙第二水源地株树桥水库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
多年担任村长的贝远新对记者说,已经有了“禁塑性”的想法,不是自己暂时倾注了心血。
前几天,“白色污染”很严重,到处都能看到扔在道路两侧和河里的塑料袋。 这几年,随着农村生活的人居环境整备的推进,垃圾的丢弃状况明显好转,但塑料垃圾的总量没有减少,一年使用一年以上。
“价格便宜、重量轻、使用方便,所以大家买菜、购物用塑料袋、做饭、喝茶一次也不重复塑料杯。 ”贝离心总是味道不好,不能说塑料餐具对健康有益,只有塑料垃圾的填埋和焚烧是个大问题。
“你说这些塑料制品埋在地下几百年不烂,对环境有多大危害? ”贝远新认为保护绿水青山将造福子孙。
今年7月,在高坪町为推进垃圾分类而召开的研讨会上,贝远新感到时机到了,邀请全镇率先探索全村的“禁塑性”。
“以前我们不用塑料袋,买菜,做酒吗? ”这几年村民的环境意识明显提高,同时农村的“五治”(厕所、治水、房间治疗、垃圾治疗、风气)已经深入人心,贝远重新自信地改变了。
据贝远新报道,船舱村区成立了以党员为主体的7个行动小组,全力推进全村的“禁塑”。
对船舱村的这一创新探索,高坪镇党委、政府表示给予大力支持,如果试行效果好,将在全镇村庄进行宣传实施。
村规民约
比较有效的保障方案执行
“禁塑性”与每家都有关,包括餐厅和移动摊位等,如何推进?
从8月开始,船舱村的大小会议召开了二三十个。 村支两委员会的协商、党员大会的审议、村民代表大会的表决……在大家的协商讨论中发表了详细的行动方案。
只有行动方案,如果执行中对村民没有约束力,该方案缺乏操作性,村民们建议将“禁塑”写入村规民约。
因此,村民代表大会立即修订村规民约,确定“限制塑料用品的采用,不要重复不可分解的饮食(用)用具”。
另外,村子里有7个村民小组,按照每个小组设置4名建议者的标准选出了28名建议者。 他们是推动员、监督者,是推进“禁塑性”和垃圾分类的中坚力量。
说服员分各地区传道,724所房子挨家挨户访问。 旧党员林金山每次都在门前提前“准备”好课,说:“直到国家政策,小东西如何分类“禁塑性”,不要再来一次。”
村民就“禁塑性”逐渐达成协议,重要的是付诸行动。 在《限制令》实施之前,村支两委员会向全体村民发出通知,要求村民在半个月内不要重复家里的餐具杯子、塑料袋等。
用惯了塑料袋和塑料杯,一下子就不用了。 村民买东西,喝酒怎么办?
经过咨询,村支两委员会根据现实情况,决定向村民1户免费分发可重复使用的菜篮子1个、环保仿造茶杯20个、料理垃圾箱1个、有毒有害垃圾收集布袋1个。
村子里有为村民酿酒提供桌子和餐具等服务的家人。 有些人做红白喜事。 除了桌椅,从塑料桌布到塑料碗、塑料杯,都是漂亮的一次无重复的工具。 以前吃完饭,做酒的人可以把桌布一卷,塑料碗,杯子,桌子上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做一次酒可以把车上的垃圾减半。
为了堵住这个最大的“漏洞”,村干部亲自找到了店主,配备了2000套茶杯、玻璃杯、120套可更换的桌布,要求一定要执行“管制令”。
另外,只要在哪里喝酒,小组就给清洁工送去一个大垃圾箱,通知垃圾马上进入桶里,不要到处都是。
据村干部统计,为“禁成型”购买的各种环保替代品投入了资金10万元以上。
为了选择村民喜欢的实用、价格合理的替代品,8月中旬,村支两委员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成员不怎么跑长沙。 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李景华在村上开店多年,是溢价的主力,所有物品都经过了几次溢价。
多管齐下保护环境
村落垃圾大幅减少
9月1日,船舱村正式“禁成型”,商店、早摊、餐厅、移动摊位成为监督管理的重点。
“到目前为止有一个多月的促销过渡期,所以大家很快就习惯了不用塑料袋的生活。”村民吴雪辉提着篮子菜说。 “现在路边看不到垃圾袋。 ”。
“以前有些客人认为塑料杯更卫生,但其实既不环境也不卫生。 ”在村里吃饭多年的柏木农庄老板贝远发对记者说,“禁成型”后,他新增了几十套茶杯,每天洗干净用热水消毒,“现在不用塑料杯就能打起精神来”。
但是,有些人没有完全的习性“禁塑性”。 村子里没有农贸市场,村民平时买菜是商人用卡车改造的“移动菜市场”。 移动卖菜的饭馆贝撞到过“枪口”。
当时,“禁塑性”令刚实施,一个村民没有时间回家取篮子,贝某随手给了两个塑料袋。 正好,巡逻队骑着摩托车在现场看到这个场景,马上给予批判教育,根据村规民约解决了。
贝某真诚地受到批评,保证今后严格遵守“禁塑性”的规定。 “无论是对环境卫生还是对我自己,这都是好事”贝某说,自己本来每天用3400个塑料袋,各4美分计算,每天有10元以上的价格。 这次每月可以节约3400元。 现在,从邻村来卖菜的商人一到船舱村,就自己收拾塑料袋,切换到“禁塑性”模式。
在“禁塑”取得明显效果的基础上,船舱村借助力量,推进全面垃圾分类解决,在浏阳市、高坪镇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筹集资金建立了系统化的垃圾解决设施:村部新建了垃圾分类站。 投入20万元以上购买7辆垃圾回收车,邀请7名专职清洁工,每天定期回收垃圾。 村部又投资建设沼气池,解决厨房垃圾。
“根据‘禁塑性’、垃圾分类、食余垃圾进入沼气池等一系列措施,9月以来垃圾减量超过70%。 ”贝远新说,不仅美化了村庄的环境,还节约了大量的费用。
他计算了账目。 以前全村每天把一辆大车的垃圾运到浏阳市解决。 现在四五天收集一台垃圾,一台运费550元,每月光运费就能节约一万元以上。
村支两委员会负责村上的4家公司的清扫和垃圾的清扫业务,通过为公司提供服务谋求村的集体增收。 “这样,既可以养活村里的清洁工队伍,又可以给村里增加必要的设施设备”贝远新说。
船舱村的长沙市雨花区检察院检察长马贤兴也发现了“禁塑性”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要保护农村环境就必须从点滴开始,重新站起来,歪曲过去的坏习惯,形成垃圾分类和不使用塑料制品的好习惯。 ”马贤兴说。
船舱村为了治理农村的“白色污染”而租借村规民约的方法也得到了一些法律界人士的同意。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黄捷对记者说,村规民约是村民群众在村民自治初期,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村实际,在本村社会秩序、社会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制定的约束规范村民行为的规章制度
“船舱村在农村环境建设中,巧妙地利用村规民约的力量,比较有效地处理了污染对策方案执行困难的课题。 ”黄捷对记者说,船舱村通过“禁塑性”行动,将菜篮子重新放回村民手中,其成果值得参考。
标题:热点:借力村规民约治理农村“白色污染”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202/33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