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认罚”也要修复受损生态环境
本篇文章1845字,读完约5分钟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晓锋周斌
最近,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法院判决了长江流域跨省引起的危险废物污染环境事件。 嫌疑人张某在事实证据面前认罪承认处罚,最终因环境污染罪被法院判处9个月徒刑和罚款5000元,张某自己缴纳了3万元生态修复资金。 王某嫌疑人作为从犯被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并处罚金1万元。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素有“母亲河”之称。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各界的关注生态资源环境保护成为长江经济带迅速发展的重要一环。
许多人合作处理定性分支
年8月至年12月,重庆王某未经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从事船舶油水混合物(危险废物)经营活动,大量收集船舶油水混合物共计151.72吨。 湖北张某在没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从王某购买船舶油水混合物151.72吨,在进行油水分离的过程中,部分含油废水排放到周边环境中,污染了土壤、水源。
该事件是跨省污染环境的事件,难以收集、储存、运输、处置等环节的上下游共同犯罪认定,公安机关难以跨省取证、固定证据,刑事打击和跨省生态修复操作。
张某提出自己工厂内还有125吨未解决的油水混合物,为了全面调查犯罪事实,检察机关5次听取律师意见后提出30多项补检意见,检察官与公安机关7次赶到湖北荆州,多次进行当地计量检查
“环境污染犯罪是专业性强的事件,需要环保相关知识。 ”办理本案的检察官史运伟表示,涪陵区人民检察院旨在与公安机关多次环境保护专业的人、计量检查机关合作,全面收集证据,环资专业团队审查起诉、审判判决等环节的工作,以处理案件的定性分支为目标
张某、王某在审查起诉初期无罪辩解,经过二次退检,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张某最终同意认罪处罚,亲自签署认罪处罚的具体书,积极缴纳生态修复基金3万元
“在案件审查过程中,我们经常为嫌疑犯说明定罪制度,通过释疑、举证让张某改变想法,自己缴纳生态修复基金,认罪认罪。 ”史运伟说。
建设生态司法修复基地
涪陵区生态司法修复基地位于涪陵区永胜林场,10年前,这里是被火灾烧毁的荒山。 十年后,由于生态司法修复基地的建设,这里成为涪陵的“绿色屏障”。
年12月以来,涪陵区检察院根据涪陵、南川、武隆、丰都、当江5个区县环境资源类刑事案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生态环境的理念,涪陵区委政法委设立了涪陵生态司法修复基金专用账户
得到律师和事务检察官的认罪并受到宽制度的处罚后,张某决定按照建议,自行缴纳3万元的生态修复基金。 现在这3万元已经有3000多棵苗木,种在生态修复基地。
“关于破坏环境资金的事件,除了当地的环境保护部门必须进行一点当地修复以外,检察机关通常采取异地修复的策略。 》史运伟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基地已恢复林地1000多亩,补充苗木8万余株,为保护长江的青山绿水护航。
“这件事发生后,我注销了原来的工厂,在工厂周围种了一点树。 现在我在环保服务企业工作。 ’张某说,由于以前法律意识淡薄,不环保,自己的行为犯了大错。 认罪惩罚制度给他了新的机会,所以必须从头开始保护环境。
“认识处罚不仅同意检察机关提出的量刑建议,而且体现了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犯罪行为人自行缴纳生态修复基金,是环境犯罪中认识处罚内涵的延伸。 ”史运伟说。
广泛经济地提高环境意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刘家奇告诉记者,长江经济带地域辽阔,人员众多,保护长江沿岸生态环境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
在张某、王某跨省非法处置危险废物的污染环境事件中,行为人犯罪的主要原因是法律意识淡薄,环境意识差。 行为者审查起诉初期认为自己没有犯罪,只是加工了油水混合物。
刘家奇以前的人民代表大会的建议是关于保护长江母亲河。 沿着长江出生长大的他目睹了长江周边经济的迅速发展,也目睹了长江沿岸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过程。
认罪认罪从广泛的制度中体现了恢复性司法理念,及时修补了被破坏的社会关系,促使犯罪嫌疑人真诚悔罪,实现了刑法特殊预防的功能。
刘家奇认为,处理此案离不开司法机关的自主努力。 多次进行事件发生地湖北调查,体现了办事员澄清事实、证据确凿的精神,也体现了司法公正。 嫌疑犯不仅可以受到相应的处罚,还可以认罪认识处罚态度,通过自行采取补救措施的行为得到相应的从宽解决。
“事件通过媒体传播到大众后,可以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法的认识度,唤起人们的环境意识。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不仅仅是政府的事,其他地区的政法机关也注意对各种污染行为加强监督管理。 ”。 刘家奇希望通过一系列法治普及,形成大众学法、法、用法、理解法的局面。
标题:热点:“认罚”也要修复受损生态环境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202/33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