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贺兰山东麓演绎“紫色传奇”
本篇文章1606字,读完约4分钟
□文/图本报记者杜晓宁
“酿造者决定酒的质量,风土决定酒的个性”。 宁夏葡萄产区总面积20万公顷,位于黄河和贺兰山山东麓之间,北纬37度至40度,是世界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与世界许多优秀产区一样,具备独特的地源条件。 这里光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达3000小时,热量丰富,土壤透气性好,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黄河灌溉方便,具备发展中、晚熟酿酒葡萄的优良条件。
独特的风土条件,使宁夏产区葡萄具有香气发育完整、色素形成良好、糖酸度协调、病虫害少等特点,具备生产中高级葡萄酒的基础。 是业界公认的世界上最适合酿酒葡萄的栽培和高端葡萄酒生产的黄金地带之一。 2002年明确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年纳入“世界葡萄酒地图”,标志着宁夏贺兰山山东麓产区成为世界葡萄酒产区的新板块。
宁夏产区葡萄酒的风土始于贺兰山山东麓,这片土地孕育着宁夏的“紫色传说”。
产区日益成熟
根据国内外领域共同产区的评价标准,成熟葡萄酒产区需要酒庄群、葡萄园、技术、标准、法规、风土等“六个要素”,宁夏产区已经具备这六个要素。 目前宁夏产区已建成酒庄184个,其中建设86个,98个,产区葡萄种植面积达61万亩,其中酿酒葡萄54万亩,占全国酿酒葡萄种植面积的1/4,中国乃至亚洲最大
宁夏区政府重视葡萄产业的迅速发展,有生产区保护、苗木繁殖、葡萄园管理、酒庄建设、葡萄酒酿造、销售等技术标准、法规和管理方法的支持。 相继发表了《宁夏贺兰山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中国(宁夏)贺兰山麓葡萄产业文化长廊快速发展总体计划( 2011-年)》、《高质量葡萄园管理办法》等15份政策性文件,为产区的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小酒庄,大产区
“小酒庄、大产区”的快速发展模式,使贺兰山东麓产区成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酒庄酒产区、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产区、与全产业链融合建设的产区。
五年前,宁夏葡萄酒产业依然以大酒厂的迅速发展为主,基本模式是政府鼓励农民种植葡萄,交给大型葡萄酒厂,实行工业化生产。 但这种模式浪费和破坏了宁夏宝贵的葡萄资源。 2010年以后,酒庄的迅速发展受到政府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计划和激励政策,酒庄像雨后春笋一样茁壮成长。
年1月7日,宁夏自治区政府正式发布了《宁夏贺兰山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列级酒庄评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方法”)。 这是中国第一个葡萄酒列级酒庄评定管理方法。 《方法》通过评定贺兰山山东麓酒庄,确定实行五级制管理。 参加列级评定的酒庄要葡萄种植和酒庄一体化经营,酒庄主体建筑要具备特色和鲜明的地区优势,旅游休闲功能。 “方法”一公布,业界就强烈反响,有些人对年轻贺兰山东山东麓产区直接运送海外列级酒庄的等级管理方法表示怀疑。 其实两者形状相似上帝不同,对波尔多产区来说,这个制度越来越是身份、名誉、历史的象征,对宁夏产区来说,这个制度重视提高整个产区的质量。 酒庄追求风土,大产区形成整体规模、市场信用、房地产企业品牌,确保“酒庄、大产区”模式的健康和迅速发展。
酒庄结构“百花齐放”
根据种植区的地理和行政所属,宁夏贺兰山山东麓产区分为银川、永宁农垦、青铜峡、红寺堡和其他5个小产区。 近年来,通过在葡萄酒产业发达国家考察学习,宁夏酒庄酒的生产技术不仅具有法国的优势,而且融合了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许多理念和技术。 不同风土给不同地区的酒庄赋予不同的风格,推动了宁夏不同规模、不同小产区酒庄的繁荣。
走在贺兰山山东麓的100多个酒庄,除了贺兰山晴雪、银色高地、迦南美地、立兰这样有名的酒庄外,还散落着很多不知名但有特色的酒庄,他们没有通过评价决定自己的葡萄酒水平。 既然各自的味蕾不同,自己的葡萄酒就总是被认识“她”的人迷住了。 “我们在传播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 这决定了专业化、不可复制性。 宁夏在做宁夏的酒。 这是风土人情的重要内涵。 》贺兰山麓葡萄和葡萄酒联合国主席邓林海强调。
标题:热点:贺兰山东麓演绎“紫色传奇”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30/32180.html
上一篇:热点:五粮液又要涨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