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的茶文化
本篇文章2478字,读完约6分钟
年11月27日,联合国大会宣布每年5月21日为“国际茶日”,赞美茶叶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促进了世界农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发表的年第一届“国际茶日”的活动主题是“茶与世界的共同产品共享”,目的是发扬茶文化,活跃茶贸易,促进茶产业的迅速发展,促进茶农的增收。 “国际茶日”的设立,无疑有助于世界对中国茶文化的认可,有助于中国和各国茶文化的交流互鉴和茶产业的协同迅速发展。 这是——
中国是茶的故乡和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原本是中国南方的嘉木,以茶为保健饮料,可以说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
茶树的起源至少有67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可追溯到45千年前。 “神农味百草”的传说不一定可靠,但不比西汉初年的《神农百草经》晚至少证明了那时我们的祖先认识到了茶的药用效果。 唐代茶圣陆羽写的《茶经》,既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茶学专业著作,全面论述了茶的性状、品质、产地、采制料理的做法和工具等,反映了中国前人在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开发茶工作、饮用的事实,中国古代辉煌 发发于神农氏,问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的茶是中华民族举国的饮料,实际上不为过。
中国的制茶、饮茶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经过药用、食用、酿酒、饮料的迅速发展阶段,有煮菜、蒸茶、煎茶、茶、冲茶等不同的饮用方法,有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
茶不仅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农产品和良好的健康食品,而且是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人们文化交流的媒介,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化象征。 “柴米油盐酱醋茶”证明了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必要的,“人在草木之间”的“茶”比喻了天人在一起的境界,“茶禅一味”说明了对人生的品悟,“茶寿”明确了喝茶与健康长寿的关系。
不仅如此,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
茶是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
一个明显的实例是,在中国15项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giahs )中,茶类遗产有2项,分别是云南普洱古茶园和茶文化系统、福建福州茉莉花栽培和茶文化系统。 年农业农村发布的第二批36项中国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初步名单中,有6项茶类遗产,分别是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体系和福鼎白茶文化体系、湖北恩施玉露茶文化体系、湖北赤壁羊楼洞砖茶文化体系、贵州花溪古茶树 至今农业农村公布的5批11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茶类遗产有15项。 除上述8项外,还有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广东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等。 当然,由于各种理由,没有很多符合条件的项目。
另外,看起来与茶无关的农业文化遗产地本身也是茶的重要产地。 浙江安吉的白茶、德清的莫干黄芽等。 浙江湖州桑基鱼池系统和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生产的桑叶茶、与其他遗产地核心要素组合的竹叶茶、枸杞子茶、苦荞茶、八宝茶等。
对于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世界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和农业农村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将食物和生活安全保障、农业生物多样化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以前传来的农耕技术、农业文化和生态和文化景观联系起来是遗产系统的基本 从这个立场上,我们可以得到更好的认识。
茶农业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
以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景迈山、宁洱县睡鹿山和镇汀县千家寨等为核心区域的“普洱古茶园和茶文化体系”是其典型代表,2012年被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列入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被原农业部列入第一个中国 系统包括3540万年前的阔叶木兰化石、2700年树龄野生型古茶树、千年以上树龄至今仍在成长的过渡型古茶树和以千年万亩古茶园为代表的栽培型古茶园,除了使用现代理念和技术建立的生态茶园外,茶树 “远看森林,近看茶园”是古茶园的典型景观。 高大的乔木和茶树一起隐藏下层灌木、作物和草本植物,茶树上有各种寄生植物,农业生物多样化和相关生物多样化丰富。 据调查,仅澜沧景迈曼景古茶园生态系统就有植物种类125科489属943种。 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茶树的栽培利用方法与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体系具有良好的文化多样化和继承性,祭祀“茶神”等活动至今仍在继续。 山地农业与茶园共生,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生活方式,森林、茶树、村落有机结合,构成完美的复合生态景观。
普洱古茶园体现的生态智慧对生态茶园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以茶为主,立体栽培,以多种组合的形式,形成林茶草的复合生态系统结构。 纵横交错的大乔木是茶树的遮阳篷,在茶树下栽培牧草和其他作物,通过增加物种多样化来减少杂草和病虫害。
年被列入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的从日本静冈传来的茶草复合系统是典型的茶树栽培和草地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生产系统,成为从日本传来的土地利用形式的典范。 静冈县是日本最大的茶叶产区,当地茶农发现在茶树周围种草可以改善茶叶的颜色、香味、口感,制作高品质的茶叶。 另外,茶树一般种植在陡峭的斜坡上,草地覆盖不仅能缓解降雨和地表流失引起的水土流失,还能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肥力的持续性。 茶园和周边草原的镶嵌结构不仅协调茶树和草原,通过草的生态隔离作用减少了茶园的病虫害,而且在收割草后作为废弃物还原成茶园,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保护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调查显示,该地区记录的物种达到300多种,包括7种濒危物种,是日本生物多样化最丰富的半天然草原之一。
农业文化遗产为人们看茶提供了新的视角。 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的茶文化系统是不仅包括农产品和食品,还包括茶艺和茶道,包括种资源、生活保障、农耕技术、民俗文化、生态景观等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该复合系统还能体会到物质循环、物种多样性、和谐共生的生态农业思想、生物利用的生存智慧和健康营养价值,以及在“健康中国”战术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国际茶日”活动,让茶类农业文化遗产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公众,让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更好地面向世界,让人们更好地品味包括农业文化遗产在内的中国以前传达的文化的无限魅力。
(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室主任、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共同主席)
标题:热点: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的茶文化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29/32038.html
下一篇:热点:金字招牌也需不断“擦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