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打破“就业时差”不能“坐等”
本篇文章836字,读完约2分钟
前几天,关于回国的“就业时差”的话题讨论引起了很多关注。 回国的“就业时差”是什么? 简单来说,因为在外国留学,学生的毕业流程不符合国内公司的招聘时间,所以很难找到就业的时机,有时也会错过理想的就业机会。
客观地说,国内求职的2节点“春招”和“秋招”在开始和结束时,预定毕业的海外学子的课程还没有结束,一边应对学业压力一边就业,有时回国参加相关招聘面试,确实需要很高的时间和经济价格
新东方的《中国留学白皮书》发表了关于留学生就业时机选择的数据。 其中,约8成的留学生在毕业后期或回国后开始就业,只有约15%的留学生在留学前期开始就业。 先行求职周期的学生多为“非研究型”,留学期间也积极寻找实习机会,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要解读“就业时差”,使整个就业过程先行是有效的方法。 实际上,很多有名的公司,招聘周期在半年左右或更长,以进入这样的公司为目标的留学生也很早开始准备就业。 毫无疑问,就业计划先行,可以花越来越多的时间根据目标就业的要求积累实习和项目经验,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现阶段,为了更好地处理留学生在海外就业不方便的问题,国内的一部分企业也在就业季节举办海外演讲会,但大部分都在海外一流大学就业。 海外名校毕业的回国留学生并不缺乏理想的就业机会,普通大学毕业、在就业活动上不太下功夫的留学生容易受到“就业时差”的影响,必须面对阶段性沮丧的结果。
要找工作,“自愿出击”四个字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因自己主观理由出现“就业时差”,错过理想就业的海归来说,被动等待公司改变录用节奏是不现实的。 事先制定就业计划,积极寻找相关情况,积极参加就业准备是解读“就业时差”的途径。
网络时代,网上很少找到新闻。 很多求职招聘网站也推出了面向留学生客户的专用渠道,开发了视频面试等相关平台工具。 但是,如何利用这些求职工具交换自己满意的报价,除了留学生自己需要提高主观能动性以外,谁也帮不了。 果然“坐下来等待”这个词没用,事先准备好就能打成自信的仗。 (孙亚慧)
标题:热点:打破“就业时差”不能“坐等”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26/30879.html
上一篇:热点:海归求职,找的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