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南京大学启动“科学之光”通识课
本篇文章2669字,读完约7分钟
前六名院士,25名长江学者加盟
南京大学设立了“科学之光”通识课
光明日报记者苏雁光明日报通讯员齐琦很文雅
10月10日下午6点,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第二教学楼的灯火通明。 距离最初的“科学之光”通识课正式开课还有30分钟,304教室没有空位。 陆续到来的学生自己搬凳子坐在后面。 “不久就能听到院士的讲课,有点兴奋。 “听说今后也可以参观实验室啊。 ”大家小声讨论,期待着揭开神秘面纱的课程。
年秋学期,南京大学正式启动了“科学之光”项目,启动了“科学之光”——物理改变世界”、“科学之光”——微结构光子技术”、“科学之光”——认知宇宙”、“科学之光”。 各课程由一名院士或长江学者领导,大一学生由高水平教师领导,感受科学价值,挖掘科学乐趣,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课程还组织同学们开展小班讨论和实验室参观等实践活动。
从中学生到大学生,大师飞行员将进行一次新的科学之旅
“同学们,《科学之光》通识课是今年南大的第一个。 你们必须勇敢地突破知识的界限,追求真理。 上课正式开始前举行开课仪式,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发行了当天晚上上课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邢定钰、祝世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鹏飞、南京大学“科学之光”首席教授聘书,对同学们表示期待。
在刚上大学的新生眼里,科学研究依然是“遥远的天空”的存在,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行知学院经济管理实验班的何贤选择了“科学之光-认知宇宙”,对天文感兴趣,但担心跟不上课程。 但是,在第一节课上他打消了疑问。 “老师讲了很多迷人的神话故事,人文基础很深,我们的文科生为走向天文世界铺了台阶,拉近了我们和宇宙的距离。 ”。
但是,随着课程的推进,专业性提高,很多复杂的公式让同学们感到难度和“不友好”,对最终考试的成绩产生了担忧。 但是陈鹏飞说,这种“不友好”不一定是坏事。 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遇到未知就会成为常态。 大家必须尽快调整心情,发现问题,学会处理问题,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身份转换,把内心的问号转化为自己探求真理的内在动力。
“科学家对问题是如何思考和探索的,科学知识在指导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这些科学快速发展背后的故事也值得大家学习,理解其道理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就业有很大帮助 」在放学后的反馈和提问中,有个学生来祝世宁做信号,印象深刻。 “考虑到学生接受程度因学科而异,在说明数字成像技术时只陈述了简单的概要,暂时没有进行详细的区别。 有个学生敏锐地抓住了ccd和cmos芯片的区别,课后查阅资料提出了疑问。 》祝世宁认为,经过通识课的学习,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开始调查探索,培养有趣、求索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加强科学教育,培养科学精神是新形势下我国教育改革迅速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科学之光”通识课首先侧重于未来的尖端科学技术,学生不仅可以收听光电新闻、天文宇宙、地球资源、智能和大数据、新能源等行业的尖端动态讲座,而且老师们最近主持或参与的重大科研项目
为了比较有效地促进从科研特征向人才培养特征的转变,“科学之光”通识课聚集了星光灿烂的教师队伍,本学期有6名院士、25名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水平教师参加课程,10多名青年教师或博士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深入浅出了科学快速发展的脉络及其背后的科研规律,使同学们在潜在的默契中得到了科学的启发,逐步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跨越专业壁垒,科学精神补充人才培养“拼图”。
据介绍,“科学之光”项目是南京大学“三维四维”人才培养新系统的重要育人项目,也是通知教育改革的重要改革复印件之一。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说,质量是学生大学所有事业的落脚点,南京大学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生态、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更强的支持服务。
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一直是南京大学人才培养计划关注的要点,学校此前推进了“悦读古典计划”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 年邀请人文社科和理工科名师们举办“科学与人文对话”系列讲座。 第一届是法国著名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拉克雷齐奥和南京大学材料物理行业的青年教师就“好奇心”这个主题进行对话。 主持人是本科生的同学。 这样的对话共计进行了8次,会场客满了。 今年开设的“科学之光”增加了科学精神这一副本,科学这一光照射在学生心中,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领悟到百分之一的精神和毅力,理解科学进步对人类生活、社会快速发展的巨大影响,未来的科学
邢定钰在课上嘲笑自己。 “我有趣的兴趣是坐在电脑前看各种曲线。 ”笑后他强调从事基础研究一定要“可以坐下”,希望学生们学习科学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需要扎实的思想准备。 “科研道路很艰苦,你做什么工作呢? 我想给大家一个信念。 你们可以”。
“邢先生向我们解释了物理学在人类快速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我对物理这个学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产生了更大的有趣。 》第一节课结束后,俞琇书院的施金言受到了鼓励。 作为工科考试班的学生,他希望在南大学发挥能力,为祖国的迅速发展贡献力量。
选择上课的文科生也同样感受到了科学精神的力量。 秉书院人文社科考试班的李明将说:“每次谈到还没有解答的疑问,老师们的眼睛都闪闪发光。 我突然想到,真正感动的其实只有期待仰望星空的人。 ”。
邢定钰认为大学老师在通识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帮助同学们自由简单地学习越来越多的专业以外的知识。 只包含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更正确、更清楚。 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引导下,科学技术才能朝着最有利于人类美好未来的方向前进。 只有增进两者的充分融合,才能促进学生更全面的成长,将来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优秀人才。
祝世宁以文学为例阐述了科学精神对文科生成长的作用:“文学作品要刻画现实世界,正确阐明社会快速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知识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外语专业的学生通过课程对光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深感兴趣,祝世宁希望借此机会加强新闻通信技术方面的知识储备,致力于今后的成长。
据悉,《科学之光——认知宇宙》的第一集还设置了网上直播,全国数千名中学生同时收看。 这是南京大学推进“零学年计划”的举措之一,也是继续探索选拔和培养中学和大学创新人才的育人之路,把大学高质量教育资源扩展到中学和共享的重要途径。 刺激青少年科学的有趣,培养科学技术后备人才,是不断增强国家科学技术竞争力的基础。 之后的“科学之光”通识课也陆续以网上形式向更广泛的中学生开放,使科普的深度有机地融入基础教育,使科学更有魅力,使学习更生动高效。
《光明日报》(年10月19日01版)
标题:热点:南京大学启动“科学之光”通识课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25/30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