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四川农大:为“川农大精神”培养新传人
本篇文章1391字,读完约3分钟
光明日报记者李晓东周洪双光明日报通讯员张俊贤
“一百多年来,川农大继承了红色基因,形成了‘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努力、求实创新’的广泛重要精神‘川农大精神’。 现在,“川农大精神”已经成为川农大的鲜明特色,成为川农人明亮的底色。 ”。 前几天,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学校思政课建筑业指导小组组长庄天慧以“做《川农大精神》新传人”为主题,为9000名新生接受了思政课。
四川农大在百余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呼吸,一代川农大人辛苦创业,无私奉献,逐渐形成了宝贵的“川农大精神”。 2000年,四川省委组织部、推进部和省教育厅党组联合发文,正式命名为“川农大精神”。
对于这种思政育人的“富矿”,学校重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将“川农大精神”有机地纳入思政教育,切实增强了立德树人的实效。
从2010年开始,四川农大开设了“校史文化和“川农大精神”的特色选修课,首次将“川农大精神”带入思政教室。 与重视校史编年不同,这门课越来越以人物故事为线索,让模范力量浸润学子的心田,激发他们的爱国爱农意识。
四川农大组建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管理服务团队“四位一体”的“川农大精神”育人队伍,形成基本涵盖学生在校全过程的“川农大精神”思政教育体系,新生入学、专业教育、日常管理吗
与全程育人合作,四川农大将“川农大精神”融入育人环境,思政教育润物无声。
今年暑假,园艺学院园艺专业大三学生周志扬率领“农情求意、科技助农”队伍进入成都市蒲江县开展社会实践,他们编制了柑橘管理手册,开展了肥水管理、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专业农业技术培训。 依靠学校“科技小院”技术共同打造农科平台,邀请学校专家在线“云”指导。 利用学校的在线产品宣传平台,辅助柑橘销售,缓解柑橘销售,受到当地种植者的好评。
这个难忘的实践过程,使他们重新感受到了“川农大精神”。 周志扬说:“只有真正去农村,去田边,看到老百姓信赖的眼球和感谢的笑容,才能体会到‘兴办中华农事’的责任和负责人。”
学校思政核心课也在不断摸索与“川农大精神”相关的课程实践,把冗长的话题变成了温暖的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面向大一学生,邀请优秀学生上“基础”课程课,讲述他们勤奋奋斗的故事,发挥朋辈的领导作用。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侧重于历史,“口述史川农民追梦岁月”采访使历史和校史成为火花。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程的高屋建甫引进乡村振兴情景模拟的典范,实际上关系到加深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开展“对自然科学家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微视频摄影,对不同立场的解析感兴趣。
“结合《川农大精神》思政课的训练形式,丰富和具体思政课,让学生感受到抽象的爱国爱农情,知道和学习。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晓霞说。
在“川农大精神”的熏陶下,川农大学子的爱国爱农、勤奋朴素的特质受到了社会各界和使用者的高度评价。 80%的毕业生投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成为促进现代农业、服务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力军,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财富领袖、最美的基础高校毕业生中有川农民的身影。 他们用实际行动,实践学校的迫切期待——在新时代的新征兵中,川农大人一定要发扬“川农大精神”,使这宝贵的精神财产在巴蜀大地上持续下去,放出更光辉的夺取。
《光明日报》(年11月02日08版)
标题:热点:四川农大:为“川农大精神”培养新传人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25/30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