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守望大兴安岭林海
本篇文章1530字,读完约4分钟
□本报记者居杨照片报道
1128望塔位于大兴安岭森林深处,离漠河县120公里,山高路很难走。
4月22日,高24米的了望塔被风持续摇晃,观景员每爬一步都要小心。
塔中,许俊国(左)通过广播向县防火司令部报告了情况,鞠建国(右)忙于调整定向定位器。
山路不能用“冰包子”下山引水,所以观景员只能用雪水喝。
4月21日,夕阳西下。 山林幽静,鞠建国望塔上。 塔的天花板被风吹开了一个大洞,观景员必须用塑料布挡住。
4月22日12点20分,7级大风突然到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县森林深度1128望塔的铁架和钢丝索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 高24米的了望塔摇晃着颤抖,塔顶的了望员许俊国、楚建国不得不牢牢地拉着栏杆。
漠河县防火展望塔基站加强展望的紧急呼叫在“呜呜”的传闻中很模糊。 根据多年的经验告诉许俊国、楚建国:风越大,是防火最危险的时刻。 春天植被枯萎,一碰到火就火蔓延。
30分钟后,卷入冰碎片的“雪花”被风吹到两人的脸上,气温下降到零下5度,视野越来越低。 风把他们的眼睛弄得通红,继续流泪。
又过了半小时,下了鹅毛大雪……
14点30分,风雪逐渐变小,他们终于松了一口气,通过收音机向县防火司令部报告了情况。
“防火展望虽然平凡,但是考验人哦”许俊国掸掉全身的雪,对记者说。 许俊国在塔上“望火”25年了,搭档楚建国也17年了。 他们俩负责的了望塔位于漠河县120公里外的富克山,以海拔1128米而闻名。 他们每年3月中下旬上山,11月大雪封山后下山。 在荒凉的无烟森林深处,他们必须放哨八个多月。 “黎明时上塔,天黑了,一刻也不间断,无法回家。 ”。
山上除了作为了望塔和宿舍工作的10平方米以上的塔室以外什么都没有。 饮用水必须骑摩托车往返十公里山路拉到河里。 现在,路上不能用“冰包子”下山,只能融化雪水喝。 每隔一个多月,他们就去山下买食物。 因为很难储藏,所以经常吃的是土豆、干豆角、茄子、咸菜,偶尔会买肉,所以必须腌制。 观景塔上设置了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板,用于支撑收音机等设备的消耗电力,可以节约生活的消耗电力。 晚饭后,我不想用3瓦的节能灯。 春秋季节零度左右的夜晚通常很冷睡不着。 一到夏天蚊子和阿布就会反复叮咬,也有毒性很强的“稻草攀登”,叮咬的话会冒着生命危险。
但是,更不能忍受的是孤独和寂寞。 这里没有手机信号,没有网络,不能接收电视节目,也不能听收音机。 工作之馀,他们总是喜欢拿起手机在了望塔上寻找信号,8个月中可能有10或8天“被大风吹来信号”。 给家里打电话是“幸福”。
“对家人,我感到内疚。 ”许俊国说。 他父亲早逝,八十多岁的母亲一直生病睡觉,照顾老人的工作都由妻子承担。 儿子从小就生活在一起,学习也照顾不了他。 去年儿子考了大学,他也没能回去送行。
成为了望员第十年,楚建国就离婚了。 “离家太远了,没办法。 ”楚建国淡定地说。 想起17年前第一次“守塔”的感觉,形容为“想哭”。 一开始和搭档说话,慢慢就不能说话了,只能自言自语。
由于条件艰苦,工资待遇低,很多人跳槽了。 “这几年,我的同事有20人离开了。 ”许俊国说:“但是这个岗位需要人来做啊。 ”。
许俊国,楚建国出生住在漠河,对30年前的大兴安岭火灾记忆犹新。 大火把漠河县变成了废墟,使101万公顷森林受害。 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森林破坏面积最大、死伤人数最多的火灾,让当年十五六岁的许俊国、楚建国知道了什么是水火无情,成为了他们后来保护职场的动力。 “漠河县有39座了望塔,整个大兴安岭地区有326座了望塔。 观景员就像森林的眼睛,总是守护着这里。 这是我们这一代应该做的。 现在每天看到山上树木茂盛,很充实。 ”许俊国对记者说。
标题:热点:守望大兴安岭林海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22/29245.html
上一篇:热点:法治文化复兴赋
下一篇:热点:沈氏老二房与老三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