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法庭登上渔船 年均判案250余件
本篇文章1392字,读完约3分钟
法官和助理、书记官坐渔船开庭
小渔船上,载有三个正装的中年男人和一个国徽在海面上航行的影像为内陆城市的人们所熟知,但对广东湛江矮洲岛的居民来说,这是生活中常见的影像。
法官陈道准、法官助理吴声远、书记官洞文伟,这三个男人和一个国徽,构成了矮洲岛人民法庭的主要方面。 为了渔夫,三个男人经常背着国徽在海上渔船之间穿梭。 在渔船上盖国徽,用泡沫箱立审判台,放卡片,设置电脑设备,就建立了简单的渔船法庭,可以说“国徽挂在哪里,法庭在哪里”。
硊洲岛有三个法庭
硈洲岛陆上距离湛江市区约60公里,海上约28海里,是广东唯一不通过陆路的海岛。 “岛上不大,面积约56平方公里,环岛只有36公里,岛上有8个村委会,46个自然村,56万居民。 某人那里有各种各样的纠纷。 需要法院解决案件并进行调解。 这也是我们三个法庭存在的意义。 ”。 12月23日,法官陈道准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
陈道准说,砀洲岛可以说是被渔船包围的岛屿。 很多渔夫在渔船上长时间居住,白天出海打鱼就晚上回来。 “他们的生活节奏就是这样,遇到问题和纠纷也没有时间在法院登陆。 为了他们的方便,我们必须在晚上打开手电筒上船审查事件,看看他们什么时候回来,我们什么时候开庭。 ”。
在每种情况下尽最大努力
“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岛”是陈道准和矮洲法庭的理念。 “在小岛上的生活比较简单,大事件的重要事件很少,但每个事件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解决。 ”今年51岁的陈道准于1988年大学毕业后来到矮洲人民法庭,30多年的海岛基层工作给他的古铜色皮肤和脸带来了比同龄人深一点的沟。
30多年来,陈道准的工作日住在岛上法庭提供的宿舍里,只有没有事件的周末才能回到湛江市和家人团聚,事件忙的时候一个月没能见到家人。 “从我家开车经过东海岛桥到东南码头,再过30分钟就可以到硇洲法庭了。 虽然离开了家,但是离岛的居民很近,岛上设立了法庭,我们即使在最远的渔船上开庭,也是30分钟的水路。 ”陈道准说。
岛上每个乡村的道路都很崎岖,除了开船,给岛上的居民发送判决书大多依靠步行、自行车和摩托车。 “多数情况下是发送完判决书的,必须坐下来告诉居民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决,不管里面有什么法律依据都要让他们听。 许多居民年纪大了,需要用方言说话。 我是当地人。 ”。 陈道准想起90多岁的老太太拿着光绪年间的地契与法庭取得了联系。 “岛上的村民比较朴素,往往我们用通俗合理的做法让他们理解法律,使双方当事人都能接受,解决事件。 ”。
连续5年“八无”记录
2010年12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行了《关于大力宣传巡回审判便利的人民大众诉讼的意见》,在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及其他大众诉讼不便地区的基层人民法院,特别是人民法院,确立了以巡回审判为主的事业机制 2010年7月,矮洲法庭受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管辖,成立了矮洲岛旅行巡回法庭。
近8年来,矮洲岛的三人法庭已经在岛上行驶了33万公里,相当于绕岛将近1万圈。 法庭很小,但工作效率很高。 最近5年,硇洲法庭处理了各类案件1174起,每年平均案件约250起,在全岛8个村委会、46个自然村留下脚印,案件整理率为100%,案件调整率维持在每年56%以上。 另外,该法庭还创造了连续5年无错误、无再审、无再审、无投诉、无访问、无超审限制、无抗诉、无民转刑的“八无”记录。 (文/记者李卓雅)
标题:热点:法庭登上渔船 年均判案250余件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21/29080.html
上一篇:热点:刑法中的“三字”趣谈
下一篇:热点:美丽的青城,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