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探寻检察机关践行“两山”理论法治印记
本篇文章3018字,读完约8分钟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董凡超
“大紫色的鞭草形成花海,真是赏心悦目。 ”今年7月是检察公益诉讼入法3周年。 在甘肃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临港花海”,受邀参加甘肃省人民检察院开放日活动的嘉宾纷纷叹息。 谁能想象到至今为止这里到处都是垃圾和残渣,有严重的水污染的危险?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兰州市新区人民检察院通过调查取证,立即向当地生态环境局、农林水务局提出了检察建议。 “相关机构召开联席会议,明确生态水利工程和污染系统的改造,着力建设防洪管理和水生态管理、环境美化和景观建设有机结合的“临港花海”。 ”检察官吴增功说。
“临港花海”只是检察机关全力保障大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司法保障的缩影。 2005年,习大总书记首次提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新时期绿色再次迅速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重要指导。 15年来,各级检察机关一再重申“五大快速发展”理念,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以规范、理性、文明司法构建法治生态绿水青山。 最近,《法治日报》记者去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寻找检察机关实践“两山”理论,服务保障绿色快速发展的法治印记。
生态修复
7月14日,山东威海刘公岛。 在检察官的证词中,250多万条幼鱼被投进海里,200万元的费用全部由非法捕捞水产品事件的郭某被告等承担。
从去年5月开始郭某等人在休渔期非法捕捞水产品170万斤以上,销售利润。 年威海市环翠区检察院向郭某等人提起刑事民事公益诉讼。 最终郭某等人希望用按批次繁殖放生幼鱼的方法修复被破坏的海洋渔业资源。
“检察机关就水产品的非法捕鱼行为提起刑事民事公益诉讼,严厉打击非法捕鱼行为,增殖放流切实推进海洋渔业资源的修复,保护守法渔民的“饭碗”,也消除了心理不平衡。 ”环翠区海洋快速发展局有关负责人说。
年公益诉讼检察事业全面发展以来,各地检察机关积极探索建立原状态修复、代价修复、替代修复、远程修复等制度,通过对绿色、土地复原、增殖放流、生态损害赔偿金缴纳等方法进行补植,生态环境修复取得了事件的效果
山东省检察机关积极开展海洋生态资源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坚持贯彻恢复性司法理念,驱逐海477亩,督促拆除违法建筑202处,征收行政罚款7820万元以上,追缴海洋资源修复费946万元,放流3390万尾以上
福建省检察机关收集海洋公益诉讼案件线索84件,立案92件,处理诉讼前程序案件90件,提起民事公益诉讼16件。 促进被污染海域面积16063亩的清扫,促进垃圾14577立方米的清扫,固体废弃物1439吨的回收和清扫,支持实现海洋生态文明的共享治理共赢。
江苏省检察机关敦促修复被事件破坏的湿地809亩。 要求赔偿保护促进清洁固体废物、生活垃圾33.5万吨污染湿地553亩的环境损害赔偿金,修复生态管理环境的费用为16亿元。
“检察机关必须以民法的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推进环境公益检察事业”国家检察官学院公益诉讼检察教研部教授刘辉说,公益诉讼修复责任和赔偿责任上升到法典水平,为全面保护环境公益提供了制度保障。 检察机关多次优先修复责任大体上要重视治污,优先重视对修复责任认罪处罚、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等案件处理的全过程。
合作能力
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郝江区的尚桥冲河道曾经是垃圾成山,散发气味的“龙须沟”。 由于维修工程进展缓慢,当地群众不满。 而且这条河道属于排湿河道,通过刺槐瀑布河、里约家的沟流入长江,有严重的污染风险。
年9月,最高检查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中得知此事,立即挂牌作为公益诉讼案件的线索。 江苏省、市、区三级检察院联动,郝江区人民检察院向郝江区水利部水利局、维扬经济开发区提出投诉前检察建议,确定整改要点,有助于协调处理实际困难。 经过半年的综合整治,终于把肮脏的黑臭尚桥冲的河变成了水清岸绿,成了附近大众景观训练的好地方。
“扬州尚桥冲事件是去年省检察院和省生态环境厅共同挂牌的11起长江相关事件之一,其余方案也基本修正。 》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有关负责人表示,江苏检察机关通过事件合作,构建生态环境公益保护的大格局——在沿江8市检察机关建设长江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检察合作平台,沿运河8市检察机关建立“大运河保护同盟” 环太湖、洪泽湖、沿海等检察机关建立了相应的区域间合作机制。 此外,沪苏浙江皖检察机关签署了《关于建立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合作体制的意见》,构筑了地区生态安全壁垒,共同保护一江水。
据记者采访,内部形成了检察力量,江苏检察机关广泛收集外力。 江苏省检察院、省生态环境厅共同成立了公益诉讼司法鉴定联合实验室,建立了全省统一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联系新闻共享平台。 同时,完全利用江苏省危险废物动态管理新闻系统等平台,建立危险废物新闻共享机制。 许多检察机关加强与河长的合作,“河长+检察长”依法全面形成治水新模式。 全省检察机关统一开通12309公益诉讼通报电话,构建“公益项目”“手工制作”等移动实时在线通报平台,将检察公益保护从“独角戏”推进到“大合唱”。
不仅江苏,去年以来晋豫陕西三省检察机关密切合作,探索完整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联系机制,建立完整的员工交流平台,建立线索双向转移、新闻共享等长期员工机制,手 三省要点属于污染的城市从去年的6个减少到去年的2个,地区pm2.5的平均浓度下降了7.2%,检察公益诉讼对汾河平原大气污染防治专业监督工作产生了阶段性效果。
福建、广东、广西检察机关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海洋和渔业等部门签订合作意见,建立专业技术支持和互助机制,探索海洋生态环境损害鉴定判断的联系机制,健全联席会议机制,共同开展专业行动等
基于外脑外力
“从监督情况来看,垃圾场的扬尘问题管理比较有效,公益诉讼监督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刘春雨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最近,河南省邓陵县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任要卿访问建筑垃圾解决场时,叹息道。
5月,刘春雨受雇于邓陵县检察院公益诉讼监督。 6月,县区的某条道路上堆积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发现没有采取覆盖等比较有效的防尘对策。 与环境专家咨询后发现,扬尘是风力、人为进入大气成为开放性污染源,通过空气引起多种病原菌的传递扩散,危害不容忽视。 刘春雨第一时间向检察机关反映情况。
邓陵县检察院立即派遣现场调查,立即向有关部门提出检察建议,促使履行职责,妥善处理扬尘污染问题。
许多受访者说,公益诉讼检察事业不是封闭的,需要合并积累,特别是必须利用“外部智慧”开阔检察视野,提高检察能力,善于创新检察事业。
近年来,来自生态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林业资源等行业的专家学者收到聘书,成为检察机关公益诉讼专家团的成员。 各地检察机关逐渐定位专家团的职务,从远程咨询转向零距离直接参加,专家在线索发现、处分、受理起草、调查取证、检察建议发行、司法起诉环节,必要时鼓励和支持全过程参加。 有些检察机关还让专家跨行政区参与公益诉讼案件的处理机制,实行地域回避制度,为专家参与案件的处理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处理许多公益诉讼案件的过程中,更专业、更高效正在成为普遍案件的考验,技术上较强的修复方案的制定、效果判断等必须充分利用专家的力量。 》刘辉建议,在公益诉讼特定领域的专业行业、环境污染调查取证、专业效果判断方面,各地检察机关纷纷寻求专业支持,建立常态化公益诉讼“外脑”团队,为公益诉讼检察事业提供坚实的专业保障
标题:政法:探寻检察机关践行“两山”理论法治印记 地址:http://www.leixj.com/zf/2020/1214/15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