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树立海内外求学衔接机制迫在眉睫
本篇文章1231字,读完约3分钟
熊丙奇
9月初是很多高中新生入学的时间,最近很多大学发表了扩大本科新生的消息。 上周,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多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相继发布了增额录取招聘新闻,为持有海外优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中国籍学生打开了入学之门,学生毕业后直接获得了海外大学学位证书。
今年计划出国留学,收到海外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学生,由于疫情的影响打算在国内学习,他们有什么选择? 根据现在的高考制度及高等学校的学籍管理方法,他们只有三个选择:一个参加高考,被全日制高中录取,当然可以报考纳入统一高考的中外合作大学或中外合作项目,毕业时国内大学 二是不参加高考,选择教育训练机构的“2+2”或“3+1”等项目,即计划外非学历的中外合作项目,完成学业,取得海外高中学位。 三是选择不考大学、计划内不招生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这样的项目不需要考生上大学。 只要申请,计划外招生的学生就只有“单证”,也就是海外合作大学的学位。 中外合作大学以前在招收这样的学生时一般要求。
由此,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扩招”不仅仅是在政策突破的基础上,而是在此前的招生基础上,扩大了计划外招生项目的人数。 而且,这次的“扩大招生”不要求提供高考成绩,根据进入海外大学的情况选择了招生。 这给放弃海外留学的学生增加了选择,这个解决是人性化的。
这也是符合现行高考录用制度和高校学籍管理制度下所能做的政策的调整。 从疫情对策给学生带来的学业迅速发展的影响来看,这还不够。 比如,在海外大学留学的大学三年级学生,想中断海外学业回国。 根据现在的高考制度和大学学籍管理制度,他们回国后要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就必须参加高考,招募志愿者,获得全日制教育的机会。 否则,只能选择计划外的中外合作项目,或者成人高中、自考助学。 另外,如果常春藤高中的三年级学生想回国学习的话,全日制高中就不能接受全日制的学习。
招生、计划培养和计划管理系统维持了整体高等教育招生培养秩序,但越来越不适应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趋势。 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淘汰率的话题是不可避免的。 现实中,由于学生退出机制不健全,对提高淘汰率有很大的阻力。
例如,清华大学的学生在大学三年级被淘汰,如果想继续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只能重新开始高考报告志愿,根据当年的高考成绩、大学成绩转学到别的大学。 在发达国家,这个制度是扩大和严格大学教育的重要制度保障。
在疫情的影响下,这个问题更明显了。 海外学生受疫情影响可以重新开学,中国留学生打算转学到国内,但没有联系机构。 从最近看,中国需要结合高职扩招,实行注册入学,申请入学,允许高中毕业证或高中同等学力者直接进入高职。 然后,摸索本科大学的插班生制度,让计划回国学习的学生参加插班生考试,在相应年级入学学习。 从长期来看,有必要探索全面的“申请-审查制度”,改变全日制高校的单一入口、单一评价体系,打破“唯分数”论,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这是中国高等教育融入国际竞争的选择,也是提高教育培养质量的选择。
标题:普法:树立海内外求学衔接机制迫在眉睫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1/0104/22896.html
上一篇:普法:把握好国外人才“回流”机遇
下一篇:普法:保持昂扬状态,勇攀科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