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打造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标
本篇文章1051字,读完约3分钟
智春丽
一座建筑物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不是耀眼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要素的简单积累,而是因为活着的史迹流逝,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感情记忆。
提到一个城市,人们往往会想到代表性的文化地标: 600岁的紫禁城见证了北京市的过去,拓荒牛雕刻标志着深圳的开拓进取,珠海大剧场“日月贝”讲述了“珠生于贝,贝生于海”的城市记忆
文化地标是地方文化名片,在传达城市形象方面有很大的流量效果。 近年来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各类文化地标成为热门参观地、网红卡地。 除此之外,在一点点上急功近利创造新文化地标的现象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作为人文景观之一,文化地标必须首先与地理环境“无违和感”。 只有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浑然一体,才能给人以美丽的享受。 无论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境界,还是现在兴起的生态保护、接近自然的绿色快速发展理念,都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丽江古城依赖山附近的水,以水为脉,古城整体被评价为世界文化遗产。 国家体育场“鸟巢”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勾勒出现代北京美丽的风景。 相反,如果没有对自然的恐惧,乱造钢筋混凝土地标,再大的“粗笔”,也和审美宗旨和大众的期待相差甚远。
作为符号化的表现之一,文化地标也应该追求形神兼顾。 一座建筑物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不是耀眼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要素的简单积累,而是因为活着的史迹流逝,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感情记忆。 进入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原样保存的铸造工厂的工厂和生产设备拉近了人们和老工业基地的时空距离。 走在福州修理旧旧叡之间,曾经的老房子,现在的文创园,旧与现代融合,乡愁与时尚相遇。 只有对数不清的历史文化街区、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进行合理适度的创造性转变、创新性的迅速发展,才能成为被广泛接受的文化地标。
作为公共建筑之一,文化地标还必须发挥服务公共的功能。 地标建筑有“生命”,其生命力来自生活。 我喜欢把博物馆、剧场、书店称为文化地标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连接了一处文化和生活。 去一个城市参观博物馆,人们就能加深对这个城市历史的过去和现实文化的认识。 以北京国家大剧场为例,建院以来,为观众带来了1万多场演出,开展了许多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和活动,观众和粉丝遍布全国。 什么样的传达文化、服务公众的不懈努力,会使文化地标的形象更亲切、更持久呢?
文化地标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 创建新的文化地标,必须丰富其审美内涵,完善其服务功能,在与公众的“紧密联系”中得到持续的声誉和影响。
标题:普法:打造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标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1/0104/22786.html
上一篇:普法:呵护城市的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