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无健康码通道”何以获赞
本篇文章1010字,读完约3分钟
谢飞君
最近,一位网民在无锡站拍摄的照片得到了数十万次的赞扬。 照片显示,无锡站为老人机、手机没电、没有weaklet、没有手机、不操作等无法提示健康代码的旅客显示“没有健康代码通道”。 很明显,特殊通道开通引起整个网络愤怒的背后是公众对技术温度的期待。
近年来,数字技术,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在社会各行各业都得到了普及。 为了应对年轻人熟练使用新技术,享受便利,各地经常出现老年人诊断困难、买票困难、支付困难的情况。 今年以来,受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城市发布了健康代码、行程代码等数字通行证,新技术有助于预防疫情,因此“代码上的工作”也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几乎对数字化说“不” 这大大提高了治理的效率,但不擅长采用任何新技术的人们在乘车、观影、小区进入等很多现实场景中,感到不友好、不方便。
虽然也有人指出数字技术的冷却,但与享受便利的人相比,遇到技术困难的公众毕竟是少数——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年6月,我国读者规模达到9.40亿人,网络普及率为67.0%,60岁以上。 虽然少数人没有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但他们所占的比例不高,即使是被称为“网络难民”的老年人群体,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习惯了数字生活。 这意味着那些真的不用高端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也不会代码操作的人,变成了真正的“数字化容易被遗忘的少数人”。 得到方便的“大多数”,尊重新技术作为处理方案,真正意识到人为地制造“数字鸿沟”并不容易,给其他一些人的正常生活增加了不便。
不可否认,在疫情常态化的大背景下,“代码”有生活所必需的一面。 那确实是预防疫情的比较有效的手段。 但是,公众对此必须有自己的选择权,特别是对于采用新技术还很困难的弱势群体,管理者必须置身于此,方便他们设计替代方案。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感情需求,无锡的“健康无绳通道”在短时间内在网上得到了巨大的赞扬,这反映了公众的期待: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应该平衡预防管理和温度。
任何新技术的应用,都不仅仅要看它能做什么,还要看录用者想做什么。 只有温度融入技术,它才能真正造福人类。 据悉,目前除无锡外,郑州、福州、西安、青岛等也有“无健康代码渠道”等措施。 这样的“新型便民对策”对车站、地铁、机场等来说也不是不可能的。 只要管理者的眼睛能看到弱者的诉说,想想,想做更多,“没有健康代码的通道”和其背后的理念,可以越来越多的出现。 偏离数字化的“少数人”,也可以走得很慢但很慢。
标题:普法:“无健康码通道”何以获赞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1/0102/21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