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新时代法科学生写作能力培养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本篇文章1851字,读完约5分钟
□蒋海松
年8月16日上午9点30分,湖南大学发起的“全国法学学生创作大赛”发起仪式和“新时期法学学生创作能力培养峰会”在北京举行。 学术界近50名大学领导和知名学者参加了这个论坛。 湖南大学副校长李树涛主持了开学典礼。 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曹升元致欢迎辞。 习大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的视察中指出“大学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批”,明确了法治人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价值,为如何培养法治人才指明了方向。 法律创作在卓越的法治人才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法律人才不能比其他职业分离语言艺术和创作能力。 启动“全国法学学生创作大赛”是推进法学教育培养体制创新、执行卓越的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团结全国法学教育力量的重要措施。
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教授作了主旨报告。 他在讲话中阐述了创作能力在法学教育中的定位、法律创作的基本要素、法律创作能力的提高途径等问题。 他指出举办作文比赛是法学人才培养机制的一大创新。 习大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和法治人才培养,更好地发挥法学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目前,中国特色法学教育体系已经形成,法学教育的中国模式也已经形成,与法学教育的美国模式、欧洲模式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但是,法学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法治中国的需要,其中不重视培养创作能力、缺乏创作能力是最明显的短板,特别是缺乏技术创作以外的思想性和逻辑关注。
张文显指出,法律书包括知识、思想、语言、逻辑、修辞五个基本要素。 知识是创作的基础,完善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是法律创作的基础。 思想是灵魂,创作过程是思想的凝结和表现的过程,要重视从古今中外法学的古典中凝结法理,锻造思想。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法律的创作特别需要基本用语、概念、范畴等的讲究和定义。 逻辑是写作的精髓,逻辑是思想的法则和规则。 法律修辞理性规范,正当求法,通过修辞,思想真理绽放。 然后,为了提高写作能力,法科学生必须进行法律逻辑训练,锻炼法律思维能力,重视法律写作和法律语言的特殊性,关注社会现实,在实践中凝聚法律智慧,重视文会友、交流沟通。
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屈茂辉介绍了全国法学学生创作比赛的由来和具体的组织方案。 他建议,写作是法科学生融合法学知识的重要方法,是进行法律表达的主要方法,从事法律职业的重要基础。 但是,现实中创作训练不足,创作训练被低估了。 成立“全国法学学生创作大赛”的目的是推进法学教育行业对法学学生创作训练的重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法学教育质量,探索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培养更优秀人才的方法。
宣布了大会的组织。 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当选为“全国法学学生创作大赛”组委会名誉主任,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会长、“中国法学”主编张文显教授当选组委会主任。
在全国法学学生作文大赛的开始仪式上,现场播放了大赛的推进沙画,展示了大赛的标志和旗帜,组委会名誉主任张文显教授向承包公司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屈茂辉教授颁发了旗帜。 大会的标志模式是“法”字的艺术抽象形式,是毛笔和书组合的“法”字,意味着“铸造法治精魂,写天下文案”的竞技宗旨。
开始仪式结束后,举办了“新时期法学学生创作能力培养高峰论坛”。 与会者就法学学生创作大赛的目的意义达成共识,从不同学术视角说明法律创作的重要性,深入探讨如何优化比赛流程,促进法学教育体制创新,落实卓越的法治人才教育计划。 专家们建议重视“竞技促进学”、竞技章程的制定、专业网站的制作、各学校的交替举办、获奖率的完全化、理论和实务界的交流,以竞技为契机主办旅游讲座、学生交流等系列活动。
“全国法学学生创作大赛”每年8月发表,以特定主题为中心展开,具体分为法学论文、模范评论、人物出版物三个行业,各地的法学学生以古典著作、法治热点、法律人物等议题为中心展开创作 大会将设立提交和审查比赛作品的专业网站。 审查由文学顾问和法学专家共同进行,重视创作的规范性和创新性。 审查专家由文学顾问和法学专家组成。 全国法学学生作文比赛的第一场比赛以本科生为参加对象,逐步扩大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比赛分为预选和预选,主办者邀请法学书相关的专家参加预选的评价,参加者可以现场发表作品,专家现场评价,参加者现场应答,专家现场评分,发表成绩。 向获奖者颁发证书和现金奖励,汇总出版或推荐发表获奖作品,委托获奖者进行专题报告,进行校际交流。 大会的成功,将为提高全国法科大学生的创作能力,推进法治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创新做出重要贡献。
标题:普法:新时代法科学生写作能力培养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0/1220/17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