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向网民提供全面及时的法治资讯,内容覆盖国内外突发新闻事件、法治新闻、大案要案、社会万象、检察新闻、立法司法、反腐倡廉等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普法 > 普法:法律与国际关系专家共论休戚与共全球抗疫

普法:法律与国际关系专家共论休戚与共全球抗疫

来源:网络转载日期:2020-12-20阅读:

本篇文章1103字,读完约3分钟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洁

中国承诺在世卫组织与世界各国人民团结起来,抗击疫情。 中国的贡献需要什么样的制度设计? 对于疫情后的秩序,中国学者应该考虑那些问题吗? 最近,第五届国家高端智囊团在线论坛“与休戚共”研讨会邀请了国内知名法律和国际关系专家,从国际法、卫生法、行政法、知识产权法、法理、国际关系等角度探讨了世界团结抗疫的制度和观念。 这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快速发展和战术研究院和法学院主办,由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和国际商事纠纷预防和处理研究院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教授、法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辨教授出席致辞,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前主席张月姬教授、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小组王朝日教授、中国中央对外联络部法律顾问莫于川教授等11人出席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

普法:法律与国际关系专家共论休戚与共全球抗疫

王利明指出反击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要求人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更深刻地感受到习大总书记提出的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见。 国际社会有点杂音,但我们应该告别,赢得疫情防控的全球抵抗战。 王轶教授指出,与休戚一起是中国面临的时代主题。 国际援助、疫苗共享、疫病对策支持、最近表决的民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工作的一部分。 其中民法典为中国发挥团结和领导作用提供了制度支持,而与休戚共同的提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命的直接表现。 在新冠引起的肺炎疫情肆虐的背景下,“与休戚共”一词体现了我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看法。

普法:法律与国际关系专家共论休戚与共全球抗疫

莫于川指出,疫情防控中出现的多个行政执法纠纷实例暴露了中国紧急法治体系的不足,依法具有应对、公开透明、共同管理和服务指导的实务方针,应从五个方面完善中国的紧急法治体系:一是紧急管理 二是加快制定和完善紧急法制体系和预案体系。 三是提高应急管理立法技术,增强法制可操作性。 四是建立紧急权限争议的迅速协调和裁定机制。 五是建立公务员应急素质教育培训体系,把行政应急行为纳入法治轨道,保障比较有效的实施。

普法:法律与国际关系专家共论休戚与共全球抗疫

法理专家、北京大学法学院凌斌教授指出,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使我们反思法律安排中的常态和紧急状态边界,疫情可能使紧急状态常态化,导致制度上相应的重大变化。 凌斌提出,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可能形成了新的秩序,我们必须通过法治沉淀大致成熟的制度、淘汰权利之计。 面对国际挑战,需要制度使命、战术高度、制定秩序规则的建设者、维护者和推动者。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研究员、法学院副教授孟涛博士强调了紧急状态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和多样性。 他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法律制度为核心,探讨了紧急状态法律制度对疫情预防管理的作用、中国相关法律制度的状况和改善方案,明确了中国建立通常紧急状态和特殊紧急状态法律制度的构想和安排。

标题:普法:法律与国际关系专家共论休戚与共全球抗疫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0/1220/17205.html

最近更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