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中国养老院的历史变迁
本篇文章3128字,读完约8分钟
中国养老院制度经历了改革和迅速的发展,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 从原来的公务德国大到现在的公务、民办共存,再到公务民营,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养老院制度的历史轨迹。
6月21日,北京市民政局对外宣布,北京市第五社会福利院改造成专门接受失独老人的典型养老机构,相关部门已经就失独老人的定义、接受条件和赡养诉求等展开了调查和座谈会,最近发表了接受失独老人的方案
不久前,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明确表示广州市最大规模的公共养老机构广州市第二老人院正式开始建设,广州市户籍三无、低收入、困难老人优先入住。
随着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养老院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养老机构改革也成为民生行业的一大热点,但改革的方向还在摸索中。
正如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所说,养老机构改革不是简单的合并,不是简单的1+1,而是实现养老机构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利益的最大化。
其实,中国的养老院制度经历了改革和迅速的发展,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 从原来的公务德国大到现在的公务、民办共存,再到公务民营,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养老院制度的历史轨迹。
改革公务养老院
中国养老院首先从公务开始。 这些公共养老院主要由政府提供资金,面向孤立的老人,只需要免费或少量费用。
从1958年开始的五保到1958年建设养老院,不依赖劳动力和生活的寡妇孤独者开始依赖。
自1978年以来,养老院迅速发展进入新阶段,全国许多乡镇和城市街道普遍举行养老院。
目前我国已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 民政部的数据显示,中国的老年人人口年均从800万增加到900万人,到今年老年人人口将达到2.48亿人,比现在增加1亿人。 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预计老年人口将达到4.37亿,约占总人口的30%。
此外,由于我国特殊的生育政策,普通家庭越来越小,核心化,不能承担养老的重担。 因为这个社会养老越来越受到重视,养老院的迅速发展必然更受到重视。
数据显示,中国现在的城乡养老机构迅速发展到4.18万张,养老床数为365万张。 平均每五十个老人不能有一张床。
业内人士估计,目前中国养老院的床位缺口数量在300万以上,全国养老院的护士只有20余万人,但取得护理学证的只有2万多人,专业护士缺口很大。
由于公务养老院接近居住区,医疗交通等配套设施齐全,收钱低等特点,公务养老院逐渐变质,寻找关系,打招呼入住,成为领域内心中不宣传的潜在规则。
现在,在公立养老院,床的求法和排列方法等有很多困难。 公务养老院的改革是必要的,即使一点也开始探索改革的道路。
今年3月,北京发表了《关于深化公共养老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公务养老院只接受城市三名人员和农村五保户,低保或低收入家庭中孤独、失能或老年人、政府优待对象、失独家庭中70岁以上或失能老人等四种老人,其他健康老人不得进入公务养老院
该意见还建议,公共养老机构优先接受政府兜风的保障对象,到了年,将公共养老机构中专门接受失能老人的护理型床提高到8成以上。
改革过程中也有问题。 作为全国第一个公共养老机构改革试点机构,杭州市第三福利院在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和提出经济困难寡头、失能、高龄等老年人诉求的基础上,其余地板面向市场,对市场发挥了采购作用。
但是,由于收钱的标准提高,开业时有4000多人面向公务招牌申请了2000张床的预约,最终只有14%的入住率。
步行困难的民办养老院
对于日益严重的养老问题,养老院建设尤为重要,促进养老机构投资主体多元化、吸引社会资源,是促进养老院产业化的必然趋势。
但是,与公共养老院相比,巨大的民间养老机构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 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有493.8万张床,床空运率接近38.4%。 一半以上的民办养老机构收入持平,40.3%的民办养老机构常年处于亏损状态。
自2000年以来,国家陆续发表了《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振兴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 非营利的民办养老院不仅可以享受不重复的建设津贴,还可以享受床位津贴、税收减免、水电优惠等各项政策。
但是,由于老年人身体弱,经常被疾病困扰,因此养老领域也冠以高风险领域。 数据显示,其中60%以上的老年人患有心脑血管、代谢等慢性疾病,3700多万老年人处于失能、半失能状态。
养老院基于风险和收益的考虑,经常不愿意接受失能不能自立的老人。 接受这样的老人也往往意味着更高的价格。
收到高于 的钱的背后有更高的风险。 养老院发生什么问题的话,养老院不仅要对家人进行违法的赔偿,还有可能提起诉讼。
对此,中国老龄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邓春阳认为,民办养老面临的困境主要来源于缺乏支持力和政策。 现在民办养老公司依然存在盲目投资的现象,民办养老虽然国家有很多政策,但支持力和系统性必须完整。
邓春阳认为,由于整个系统缺乏模型,特别是利益模型,这许多民办养老将损失,造成严重损失。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表示,专家不足也成为快速发展的瓶颈。 低工资不能吸引专业的护理者,提高工资意味着价格上涨。
当公共养老院的床很难,民办养老院又很难迈出步伐时,养老制度的改革越来越紧迫。
医养结合新路
年,国务院《加快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几点意见》确定了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推进医疗融合快速发展,推进医疗结合。
这是实际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术的重要措施,也是迅速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任务。
在老龄化加速的情况下,养老院如何能满足社会的诉求? 除了公务和民办外,还一点一点地探索了新的养老模式。
公共民间模式是在国家养老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将养老事业推进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尝试。
的构想是整合现有养老模式,增加国家养老专家的投入,越来越受益于私有资本成分,将更多的社会私有资本纳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扩大社会养老容量,减轻国家养老负担,提高社会养老质量
现在,国内有山东、江西、云南、湖南、四川、江苏、浙江温州等省市进行公务民营模式的试验。 这种模式已经是处理国内养老供求不足和地方财政支出不足的比较有效的措施之一。
公营民营能解决养老院的课题吗?
以湖北省为例,去年3月湖北省在全省27个公共养老机构开展了公共民间和创新服务供给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探索试验。
改革试点采用公务民营、养医结合、城乡一体运作模式,即政府投资建设,公司负责管理,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 这样的养老院把医疗面向社会,把利益的一部分转移到养老上,达到医疗养老的目的。
根据当地考试的公司反馈,作为建设公共民间养老院的接受公司,该模式有更大的利益空间。 对他们来说,这种模式的最大利益是硬件设施的零投入。
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其他模式的搜索。 例如,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于2009年12月首次在全国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营、社会参与的新养老服务机构。
这个虚拟养老院通过热线电话、指挥平台、加盟公司的有机结合,老年人不充分离家出走,就能满足专业化、标准化养老服务的愿望,给老年人提供饮食、生活照顾、卫生医疗、保健
面对目前的养老局面,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说,中国老年服务市场的规模大小不仅取决于老年人口的规模,还取决于老年人支出的偏好、习俗和支出能力。
陈友华认为,中国老年人人口庞大,但由于老年人社会保障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很多老年人没有养老金,家庭和孩子,或者自己养老。 因此,现在的养老形势和潜力到底有多大,还需要注意。
陈友华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存在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和个人责任边界问题。
因此,必须确定政府在保障民生方面负有不可避免的责任。 但是,这样的责任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需要注意不要引起政府责任的偏离和越位。
标题:热点:中国养老院的历史变迁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407/46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