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向网民提供全面及时的法治资讯,内容覆盖国内外突发新闻事件、法治新闻、大案要案、社会万象、检察新闻、立法司法、反腐倡廉等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公益 > 热点:生态文明观的法律表达: 第三代环境法的生成

热点:生态文明观的法律表达: 第三代环境法的生成

来源:网络转载日期:2021-03-31阅读:

本篇文章5339字,读完约13分钟

生态文明观的法律表现:第三代环境法的生成

杨朝霞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2

isbn 978-7-5620-9436-4

打印29.5

字数500千字

版次年12月第1版

第二年12月第一次打印

定价99.00元

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安黎哲教授

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孙佑海教授

武汉大学法学院环境资源研究所所长蔡守秋教授

合作序列推荐

作者配置文件

杨朝霞、湖南湘潭人、环境法学博士、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主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优质快速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副教授、法学系副主任。 中国网络观点中国专栏的作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ucb )的访问学者。 本、硕、博毕业于湘潭大学(环境工程与法学)、武汉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 1999年大学毕业后在吉首大学教书5年,2010年从北京林业大学被派遣到江西省林业行政系统工作了半年。

热点:生态文明观的法律表达: 第三代环境法的生成

主要从事环境权、环境公益诉讼、环境标准和野生动植物、森林、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地等法学理论和法治实践研究。 在《中国法学》、《光明日报》等上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出版了10多篇著作和教材,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环境权的证成、结构和救济研究”等近30个项目。 接受了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 cgtn )、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天津卫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网、中国网等媒体采访230多次。 参与制定和编纂《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北京市水土保持条例》等十多部环境立法。

热点:生态文明观的法律表达: 第三代环境法的生成

本书的介绍

为了比较有效地应对环境污染、资源不足和生态退化的重大危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中国天人合一前传达文化思想,借鉴西方可持续快速发展等理念的基础上,相当于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

热点:生态文明观的法律表达: 第三代环境法的生成

本书从环境法学的角度,尝试对政治话语生态文明思想进行全新的解释,通过现象发现本质,分解、整理、归纳、凝结其中包含的分类,形成系统、完美的生态文明观,从事实到分类的一级飞跃 例如,本书是生态文明观的第一重要意义是迅速发展,基本角度是以人为本的环境公平,精髓是优质绿色的迅速发展(直接目标是环境良好,资源持续生态健康,终极目标是生产发达,生活美好,生态巴

热点:生态文明观的法律表达: 第三代环境法的生成

在明确生态文明观的分类后,本书认为有必要将有关生态文明的科学概念和政治话语转换成相应的法学概念和法学话语,从生态文明观的分类中凝结和概括环境法学的学术命题,最终形成环境法学本身的法理和理论体系。 但是,在此之前,本书认为必须明确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明确逻辑起点,才能以此为基点和依据科学地构建环境法学的理论体系。 对此,本书论证后认为环境资源的生态是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 这三大缩写最初基于对自然环境支持功能、资源供给功能、生态保障功能的认识,是人们的称呼,属于(用途)使用名体(实体)。 即自然和环境资源的生态实际上是一体三用或一体三面的关系。

热点:生态文明观的法律表达: 第三代环境法的生成

更重要的是,在本书中,以环境资源生态这三大概念为起点,根据上述生态文明相关事实和分类,对以往传递的法理(包括通常法学原理和部门法理)进行了改良革命整合等不同层次(模型)的理论革新, 例如,对以前传入的国家义务理论进行化学创新形成国家环境保护义务的新法律,对以前传入的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进行改良创新形成环境侵权因果关系推定的新法律,对以前传入的财产权和人格权等权利理论进行革命性创新而形成环境 另外,本书主张环境法是将环境宪法规范、环境民法规范、环境行政法规范、环境刑法规范、环境诉讼法规范等五大法律规范与环境法(狭义)、资源法、生态法等三大亚部门法分类结合而成的组合型行业性部门法。

热点:生态文明观的法律表达: 第三代环境法的生成

以前述环境法学的新法理为理论依据,本书在借鉴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等生态学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法律种群(环境法的法律制度,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法律群落(环境法的行业制度体系、 自然资源法和生态保护法等)、法律圈(由环境法和宪法、民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经济法、社会法等部门法组成)等4个层面探讨环境法的立法设计问题,完成环境法的法律表现,从法律向法律的三级跳跃

热点:生态文明观的法律表达: 第三代环境法的生成

在这个问题上,本书从我国现行立法模式、环境专业性法的体系化和以前传来的部门法生态化两个维度,对环境法的法律表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另一方面,本书从法律制度的补充和改善(如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关制度的联系与合作(如环境影响评价与污染许可之间的制度联系)、立法体系的健全性和完整性三个层面,探讨了环境专业法的系统化问题。 特别讨论了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法的制定、环境法法典化等前沿问题。

热点:生态文明观的法律表达: 第三代环境法的生成

另一方面,在本书中,不仅总结了留下空间建立边界盖房子等法律生态化的6个层面(模式),还总结了宪法、民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经济法、社会法、军事法等以前流传的部门法生态化问题。 其中,本书以《民法典(草案)》为研究对象,从总则篇的绿色大体、生态产品特殊客体、环境权新型权利、知识产权生态化、恢复原用的新型民事责任负担方法,到物权篇的物权行使绿色限制和资源权、自然保护地役权的基础性确认 进而在侵权责任篇中环境侵权责任的大体、因果关系的关联性说明、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批判、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模式和具体设计等方面,对民法典的生态化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最后,第七章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的七项法条,制定了具体的修订提案稿。

热点:生态文明观的法律表达: 第三代环境法的生成

分论部分,本书对环境权的逻辑证成、权利性质、属性特征、主体范围、保护救济机制和立法确认、政府环境说明责任的内涵要旨、责任性质(区别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第一问题、制度缺陷和法律对策、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定义。

热点:生态文明观的法律表达: 第三代环境法的生成

最后,本书的旗帜鲜明地指出,我国环境立法总体上处于以环境保护观为理论指导的第一代环境法和以可持续快速发展观为理论指导的第二代环境法的水平,尽快进入以生态文明观为理论指导的第三代环境法的新时代

热点:生态文明观的法律表达: 第三代环境法的生成

本书是作者2009年博士毕业10年来对环境法学基础理论进行思考的集中报告。 这本书不仅全面探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重新构建了生态文明观的思想体系,而且解决了环境法的三个哲学问题:存在论环境法是什么,生成论环境法是如何迅速发展的,目标论环境法应该去哪里

热点:生态文明观的法律表达: 第三代环境法的生成

本书适合从事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的相关事业,关心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热爱的顶级设计师、理论学习者、法治实践者阅览。

【目录】

序一安黎哲: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学支持1

序二孙佑海:开始环境法治的新时代4

序三蔡守秋:中国环境法学的历史机遇与时代使命8

复制概要11

上篇总论

引言生态文明的时代课题3

一、生态文明理念的诞生3

二、生态文明的理论追究7

第一章生态文明观的科学内涵9

指导生态文明的概念9

第一节生态文明观的第一重要意义:迅速发展13

一、快速发展失范是生态文明诞生的历史背景13。

二、改革创新的迅速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17

三、结语20

第二节生态文明观的基本角度:以人为本的环境公平21

一、人与自然之间:以人为本,维护环境权兼顾生存权和快速发展权21

二、人与人之间:环境公平,民生优先26

三、结语32

第三节生态文明观精髓:优质绿色的迅速发展32

一、核心任务:环境良好、资源可持续性和生态健康33

二、终极目标:生产发达、生活美好、生态平衡的三生共赢37

三、价值权衡: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好处平衡41

四、结语48

第四节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49

一、维持自然社会系统环境资源的供求平衡50

二、维持经济社会系统资源产品供需平衡51

三、维持自然经济系统环境资源的供求平衡51

四、维持自然系统内部生态关系的动平衡53

五、结语55

第五节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途径56

一、空间有序化56

二、迅速发展的生态化58

三、生态资本化63

四、环境保护的经济化(环境产业化) 69

五、治理社会化75

六、结语77

本章总结78

一、生态文明观的理论重点78

二、生态文明观的法学重构与法律表现83

第二章生态文明观的法律表现:环节·; 原理·; 请求85

第一节话语转换:生态文明观的法学解读86

一、生态文明观的理论生成:从事实到分类87

二、生态文明观的法学转换:理至法理92

三、结语101

第二节分类分析:生态文明法学创新的逻辑起点102

一、环境、资源、生态的法学辨别:一体三用103

二、生态环境的内涵及与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的概念分析115

三、结语121

第三节法理探究:生态文明法学创新的第一模型122

一、模式一:具体化( specialization)122

二、模式二:改进( improvement)124

三、模式三:革命( revolution)129

四、模式四:集成138

五、结语152

第4节法律表达(上):环境专业性法的系统化155

一、法律制度的补充和改善:具体化、补充、改良、革命和整合156

二、法律制度的联系与合作:从法律种群到法律群落160

三、立法系统的健全性和完整性:从法律系统到法律圈161

四、代结语:环境法法典化164

第5节法律表达(下):传统部门法的生态化165

一、宪法生态化166

二、民法生态化174

三、行政法生态化200

四、刑法生态化201

五、诉讼法生态化206

六、经济法等其他部门法的生态化207

七、结语209

本章总结210

下篇分论

第三章生态文明观的权利表现:环境权215

第1节环境权改良说及其检查216

一、环境人格权说及其检查216

二、环境产权说及其检查223

三、结语231

第二节设立环境权的证成232

一、创设环境权的必要性:从改良到革命232

二、创设环境权的可能性:符合权利生成的基本要求236

三、结语252

第三节环境权的内涵和属性253

一、环境权的基本内涵:只指良好的环境权,不包括资源权。

排污权和自然保护地役权254

二、环境权的属性特征260

三、结语265

第四节环境权的主体:学说的反思与修正266

一、国家和单位环境权说及其检查266

二、人与自然体的环境权学说及其检查273

三、后人的环境权学说及其修正282

四、结语:环境权主体仅限于现代和后代的自然人286

第五节环境权益的保护和救济机制288

一、环境知情权和环境参与权288

二、环境权(信托)诉讼289

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诉讼291

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293

五、环境检察公益诉讼295

六、不同类型诉讼之间的联系和协调302

七、结语305

本章总结:厚筑环境权研究的分类与法理基础305

第四章生态文明观的责任表现:政府环境问责的反思与改善311

第一节政府环境问责的内涵和问题312

一、政府环境问责的内涵分析:法律责任还是政治责任? 312

二、我国政府环境问责的问题316

第二节政府环境问责问题的根源324

一、问责依据不足:有立法遗漏,操作性不强324

二、监督管理体制不畅:职责划分不明确,部门联系不畅325

三、没有职权监督力:监督机构流于形式326。

四、问责体系不合适:问责机制单一,过于依赖327

第三节改善政府环境问责制度的对策建议328

一、填补立法的缺失:实行依法问责328

二、优化制度设计:多次公平问责330

三、消除制度的隐忧:推进职务免责332

本章结语:推进政府环境问责的法治化333

第五章生态文明观的司法表现:环境公益诉讼336

第一节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336

一、公益诉讼概念的缘起336

二、环境公益诉讼的定义337

第二节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前世一生340

一、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历史回顾340

二、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现实问题350

第三节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反思356

一、环境、资源和生态概念不清楚356

二、环境公益内涵不定,外延不明358

三、环境公益诉讼的法理基础不牢固361

第四节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重构363

一、环境公益诉讼的保护对象363

二、环境公益的内涵和外延365

三、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370

四、环境公益诉讼的功能定位377

第五节环境公益诉讼原告制度创新377

一、环境公益诉讼的实体权利基础378

二、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范围和起诉依据389

三、环境公益诉讼的起诉顺序和联系协调392

四、环境公益诉讼原告制度的修法建议394

本章总结397

第六章生态文明观的法制化:第三代环境法的生成401

第一节我国环境法的历史发展401

一、第一代环境法:以环境保护观为指导402

二、第二代环境法:以可持续快速发展观为指导406

三、第三代环境法: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410

四、结语414

第二节我国环境立法的检查与展望415

一、目标角度的检查:三生共赢和是否遵守人基416

二、核心任务检查:环境良好,资源可持续,是否保护生态健康418

三、路径做法检查:空间有序化、快速发展生态化、生态资本化、

环境保护经济化和治理社会化419

四、制度工具检查:是否推进生态文明专业法的体系化和相关法律

生态化422

五、结语426

本章总结:推进第三代环境法的形成和快速发展427

标题:热点:生态文明观的法律表达: 第三代环境法的生成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331/45058.html

最近更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