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北京景山公园山体限流生态效益显现
本篇文章1014字,读完约3分钟
原标题:景山公园山体限流生态效应显现
傍晚,袁昕又拿着笔记本、望远镜和照相机来拍鸟。 她是景山公园绿化队的员工,也是观鸟爱好者。 “前几天,我拍了银喉长尾山鹊、黄腹山鹊,非常漂亮,在景山没见过。 ”。
根据北京景山公园的调查测量,从今年4月公园对山体道路开始采取限制措施以来,8个月间公园的生物多样化明显,19棵古树的树枝生长明显优于往年,黄腹山鹊等稀有鸟类也增加了近10种。
景山公园的宋驰副园长坦率地说,到目前为止客流很多,特别是去万春亭登高俯视美景的游客聚集在一起,给景山山体的文物保护和生态环境事业带来了不少危险。
今年4月初,公园开始对山体道路实施限制措施,爬山的12条道路限流后,各留下山口、下山口、备用口。 公园还根据实时动态数据统计控制上山游客人数。
“很多市民喜欢来景山。 因为古树密集,绿地很多。 为了明确公园的绿化生态系统,去年春天,在市公园管理中心的综合处理和科学技术处理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生态监测和遗产监测,结合市属公园近年来的数据,对景山古建基础数据进行了彻底调查。 ”宋驰介绍说,今年山体管制后,监视数据更具可比性,变化明显。
根据地形要素,公园将山体分为景山南斜面、景山北斜面、山北侧绿地3大部分,选择8个进行了群落调查。 数据显示,野生草本种比去年增加了约40%到60%,其中一处群落草本层的野生种分别从7种增加到17种,物种丰富度提高了近6成。
以保护古树为例。 景山公园有一千多年古树,限流后,公园扩大了生态保护面积,其中富览亭周边、西半月的墙壁管理期间处于全闭状态,不受干扰,不让游客接触、描绘古树体、悬挂物等不文明行为,不围着古树饲养。 员工还通过挖掘复原沟和钻孔来减少土壤板的结合,改善古树生长的土壤环境。
山体限流、干扰面积减少50%,修养面积大幅增加,不仅比较有效地保护了景山山体的自然风貌,而且对古建筑病害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 据记者介绍,公园结合地势、建筑分布,配置22个监视控制点,将山体分夏冬进行2次沉降监视。 对五亭木柱的总数进行了垂直度测量,结果木柱的偏离情况整体比去年略有改善。 特别是在周赏亭,木柱的垂直度没有进一步偏离,而是稍稍收敛了。
“所有这些限流措施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游客的观光更有秩序,将观光对自然景观和人文建筑的影响降到最低。 》宋驰解释。 未来公园也在从事生态监测工作,考虑开发新的观赏区,为市民提供观赏绿色和鸟类的新场所。 (记者任珊)
标题:热点:北京景山公园山体限流生态效益显现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307/38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