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大宝山生态修复难,经济与生态平衡任重道远
本篇文章1617字,读完约4分钟
作者:于平
大宝山是广东省北部的大型资源型矿山,由于周边长达30余年的无序开采,地质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年广东省政府要求综合整治大宝山矿区周围的环境问题。 原本参与开采的省属国有公司广东大宝山矿业承担着这个责任。 记者最近调查发现,大宝山矿区和周边地区生态修复第一次有效,下游河流水质改善明显。 但是,有些环境风险需要重视,近年来领域不景气,大宝山矿业的负债率高,不知道将来环境保护经费的投入是否可持续。
20世纪80年代初,大宝山矿产开采充满活力,白天数百台挖掘机和运输车来往矿区,到了晚上矿区依然灯火通明,很忙。 由于无尽,这里的矿坑达119座,纵横交错如迷宫环境。 地区的生态环境正在恶化,河水说“满是黄色的水,冲厕所也很脏”。 根据2000年初进行的监测,新山区域被污染的土壤是含铝超国家标准的44倍,含镉地区超过12倍。
大宝山的生态修复经过8年的艰难修复,投入了10亿元以上的管理费用,但生态前景依然不乐观。 当时非法遗留的数百个矿坑,大部分到了雨天,依然以大量的酸性废水为来源,下游的李屋停止了泥库内的巨大酸水洼,依然是巨大的环境“负担”。 修复资金短缺的资金问题成为制约矿山生态修复的瓶颈。
大宝山的《生态修复本》确实是警告。 中国是采矿大国,几十年经济迅速发展,促使对矿产资源的巨大诉求,促使许多地方大规模无限开采矿产资源。 这种掠夺性开采模式震惊了矿山、矿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威胁着公众的健康。 但是,矿山和矿山的生态破坏很容易,事后修复很难。
这样的结果表明,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往往是不可逆的,矿山的开采不能只追求经济效果,需要在经济和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 总的来说,应该说这种理念深入人心,但在局部地区,依然存在以前流传下来的思维惯性。 例如,今年8月公布的青海木里矿区非法开采是典型的,在通报追责高压下,当地大规模破坏性煤矿露天非法开采一直在持续,威胁着祁连山的生态安全。 同样的情况不断提醒我们“再开发、轻保护”的想法还没有完全改变。
大宝山的“生态修复账本”也是我国矿山修复的缩影。 由于历史原因,矿山修复往往很难锁定所有的破坏者。 比如,当初参与大宝山矿产滥用的公司个体很多,但现在不容易追踪,最终政府和国企大宝山矿业共同出资,成为大宝山生态修复的责任主体。 据大宝山矿业负责人介绍,污水解决费1项平均3元1吨,高峰时间光是污水解决费就达到了18万元。 在政府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公司显然无法承受其重量。
据统计,我国约有80万座矿山,其中约40万座矿山需要修复或恢复以破坏生态环境。 即使以每台1000万元的维护价格估计,全部修复完成也需要4兆元的资金。 这样沉重的负担困扰着公司和地方政府。 同样的困境不仅在我国出现,在很多国家也出现。 例如,美国在1977年通过了《露天采矿管理和复垦法》,到2007年,30年的历史采矿破坏的土地也只有20%被复垦。 针对矿山生态修复资金不足,有必要整理环境保护的投入机制。 例如,谁必须竭尽全力破坏修复,锁定污染公司和个体,政府财政必须加强对矿山修复的支持。 另外矿山生态修复也要鼓励新技术的探索和应用,减少修复价格,提高修复效率。
此外,必须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形成可持续的生态修复机制。 对此,德国的经验值得借鉴。 关于地下开采形成的矿床,德国分别开发为储藏物资、固体废弃物等储藏空间,开展深部植物栽培实验、大型物理实验等实验空间,建设地下抽水能源储藏所、地下压缩空气储藏所等项目的能源转换空间, 其中,鲁尔区煤矿区成为当今德国最有特色的工业景观和工业遗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矿产生态必须执行“保护优先”战略,在开采利用中必须尽量减少生态破坏,在大量废弃矿山的历史上留下问题,就要向技术、市场寻求效率,对所有修复资金发挥其最大的采用效率 大宝山的“生态修复账簿”对我们来说是警告,无论如何都是启示。 (于平)
标题:热点:大宝山生态修复难,经济与生态平衡任重道远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202/33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