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加快树立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本篇文章2195字,读完约5分钟
◆陈安
11月14日,习大总书记在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的座谈会上指出,应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取得合理回报,为生态环境的破坏付出相应的代价。
自然生态系统不仅可以向人类提供物质产品,还具有调节气候、修养水源、维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化等生态功能,具有自然景观、地质遗迹等重要价值。 对人类社会来说,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具有多维性和稀缺性,保护和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是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年以来,财政部、原国土资源部、原环境保护部批准了3批共计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试验,试验地区大多位于国家“双画面三带”和大江大河等国家生态安全战术结构框架的核心区域。 目前长江经济带共有江西赣州、云南抚仙湖、四川省广安华蓥山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庆段)、湖北长江三峡地区、湖南湘江流域和洞庭湖、贵州乌蒙山区7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验。 各试验地区指导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大胆摸索实践,有力地推进了国家要点生态功能区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生态功能的提高。
笔者结合调查发现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不健全是制约当前试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的重要因素。 许多地区没有从产业融合快速发展的角度深入研究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因此普遍存在生态保护修复投入大、收益小、设施管理价格高、资金供应难以持续等课题,最终影响项目生态效益整体发挥
加快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促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对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优质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拓宽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途径,建立健全相关事业机制,笔者建议加强以下方面的事业。
第一,深入开展流域、区域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及产业现状的基础调查,根据地产,科学明确各地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方向。
对不同地区自然资源发布、生态功能、环境质量、产业结构和布局展开全面调查、拆除,掌握生态环境状况和自然资源基数,正确识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伤范围、问题原因,制定生态保护修复的对策措施,生态产品 统筹研究生态保护修复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关系,结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与自然发表的优势,寻求适当的快速发展模式,科学明确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方向,吸引产业绿色变革。
第二,立足地方实际,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乡村振兴、地方快速发展等有机融合,将生态特征转变为快速发展特征。
目前,各试验地区努力探索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出现了典型的经验。 例如,江西赣州根据地产采用“生态开发型、生态旅游型、生态修复型”模式开展水土流失综合管理,将崩岗管理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建设集生态休闲、旅游、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水保生态示范园。 云南抚仙湖流域通过实施污染源管理、迅速发展清洁种植业等措施,湖泊水质恢复为I类。 这个试验根据生态特点,与抚仙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争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地区,实现了生态产品价值的高上涨。 长江三峡地区秭归县结合生态保护修复和扶贫攻防有机,吸引贫困者和农民迅速发展经济林果产业,探索了“生态管理+精准贫困扶助”融合快速发展的途径。
但是,我们还认为,目前试验地区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还不完善,效果还不充分,结合实际,丰富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途径,积极迅速发展绿色低碳生态经济,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要协同把握生态系统的修复管理和生态产品价值的转换。 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价值的附加值。 另一方面,通过适度快速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变,帮助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必须全面落实“三线一单”制度,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结合开发模式,开展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和生态旅游、绿色康养、生态循环农业、废弃工矿用地土地整理的 以项目收益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公益性投入,建立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资金收益率的长期机制。
第三,建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和生态破坏责任追究制度。
长江沿线城市在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实践中努力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以宜昌为例,推出黄柏川、玛瑙河、柏临河三大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对压实地方政府治水责任,促进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发挥了重要意义。
但是,长江经济带目前还没有建立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很多地区在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中投入多,收益率少,后续投入很难,但破坏生态环境者支付的成本往往不足。
笔者认为加快市场化、多元化、区域间生态补偿政策和生态破坏责任追究制度是长江上下游城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转变的关键。
应该加强长江上下游城市之间的生态保护修复合作,支持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管理。 建立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合治、全流域齐捕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保护修复长效机制。 吸引生态服务受益地区为高质量生态产品输出地区提供资金、人力、技术等资源,确保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事业的可持续推进。
研究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价值计算方法,建立生态服务价值输出与生态补偿资金收入相结合的计算体系。 要点加大长江上、中游及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资金、政策支持力度。
另外,必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监督管理机制、自然生态系统修复责任制度,使破坏生态环境者切实承担污染管理和生态修复的责任。
标题:热点:加快树立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201/33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