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粮食生产能否保持后劲?
本篇文章3385字,读完约8分钟
又是丰收之年!
中国经济《三季报》数据显示,全国夏粮和早稻同比增产60.6万吨。 目前,秋季粮食收获接近尾声,全国粮食丰收已成为定局,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万亿斤以上,预计每年持续丰收的好形势。
手里有粮食,心就不慌。 正如习大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处理十几亿人口的饮食问题总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最优先事项”。 “中国人的碗必须随时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 ”今年全国粮食生产再次获得丰收,对确保供给、稳定物价、惠及民生、增加自信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支持作用,为我们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今年的粮食总产量“含金量”更高
根据最新的农情计划,到11月14日北方收成基本结束,南方双季晚稻收成达到84.4%,今年全国粮食生产总值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同样是1.3兆斤,今年的‘含量’不同”,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解体:
——结构更好。 从“吃饱”转向“吃饱”,深入推进农业供给方的结构性改革,提高少的、好的,减少多的、非特征的。 去年全国减少了非特征区的水稻800万亩以上、玉米400万亩以上,但今年继续减少。 大豆、薯类、高品质饲料等不足品种得到补充,今年大豆的种植面积增加了1000万亩。 田野的加减运算变成产业布局好的卡片,无效供给变少,有效供给比较增加。
——生产更绿色。 今年,中国继续进行耕地轮作休耕试验3000万亩,化肥和农药采用量实现了负增长。 小麦播种药剂拌种、种子包衣等节药技术宣传比例为8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全国畜禽粪便污染资源化利用率超过70%。 节水、节肥、节药等绿色生产方法被广泛宣传,农业生态底色越来越鲜明。
田野上的农民感觉最直接。 “看这秆青种黄,熟相好! ”。 安徽颍上县鲁口镇粮农李士雨站在节水抗旱稻田叹息。 这稻子的产量不减,米的质量更好,能节约50%以上的灌溉水,真的很好。
——质量更高。 今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略有减少,但由于单产水平恢复性的增加,夏粮总产量同比增加2.1%。 市场主导的品质提高方面,全国高品质专用小麦的比例达到了33%,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今年第三季度,全国新认证绿色食品产品11998个,有机产品3197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55个,“三品”总数超过4万个。 今年以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的整体合格率维持在97%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多次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生产能力,适度进口,支持科学技术’的国家粮食安全战术,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粮食安全形势最好的时期。 ”国家粮食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说。
“总体来看,我国的粮食供应能力有保障。 ”国务院快速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解体表示,粮食生产总值连续5年稳定1.3万亿斤以上,综合生产能力处于新阶段。 从人均平均来看,现在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超过940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自给率来看,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确保了“谷物基本自给、粮食绝对安全”。
粮食生产需求依然保持平衡。
粮食年年丰收,又站在1.3万亿斤的台阶上,放心吗?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快速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这其中长期以来,中国粮食生产依然保持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琴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从诉求方面看,粮食诉求有刚性增加的趋势。 《国家人口快速发展计划(—2030年)》指出,人口对粮食供给的压力持续。 农业农村部预测,今后10年工业饲料的产量和支出量将继续增加。 不仅是总量问题,随着费用的升级,人们吃得更好,健康安全,对粮食的结构性诉求更多样、多样。
从供给方面来看,资源环境制约变严,农业阶段性供给过剩和供给不足并存。 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4%的淡水资源培育着世界人口的约1/5,但在持续高产的情况下,地下水被超采,黑土层变薄等问题在一点上出现了。 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价格上涨,“谁种田”的问题凸显出来,给粮食供给系统的提高带来了新的挑战。
难题怎么解决? 新时代,粮食生产从增产指南转向质量提高指南,加快了从“旧动能”向“新动能”的转变。
——把握量和质量的关系,为了避免中国茶碗粮食不足,设置粮食。 稳定耕地,确保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建设高标准农田,宣传休耕轮作,提高耕地质量1-2级。 科学技术增加粮食,提高单产,新品种不断反复,优良品种、良法、好机会配套,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58.3%。 推进经营体系改革,221多万合作社辐射带动了全国近一半的农户,40%以上的耕地实现了适度规模的经营,越来越多的标准化技术在田间定居。 “粮食生产内涵迅速发展的道路越来越广泛,比较有效的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叶兴庆说。
——解决生产与生态的关系,使粮食丰收更可持续。 摆脱资源紧张巫术,在全国普及秸秆还田、地力培肥土壤改良等综合配套技术,宣传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绿色技术,为土地继续“减肥”、“节药”、“营养”。 到2030年,农田灌溉用水的比较有效利用系数将提高到0.6以上,农业源氮、磷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和负荷将分别减少30%和40%以上。 广大的田域继续储备粮食可以继续迅速发展新的能力。
——通过连接与需求的关系,可以更加满足费用的升级。 大米吃绿色企业品牌,做面包要用高质量的高筋粉……统一粮食生产、储备、流通三大能力建设,加强全产业链,优化供应体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粮食供求的动态平衡。
一片片田地里种着放心的粮食。 “现在,客户扫描二维码,可以看到从播种到收获、加工的全过程。 质量放心,我想多出钱。 ”黑龙江省延寿县信合有机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宏亮说。 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不断完善,3.7万家大公司牵引更多的农产品实现了“以好的质量看待”。
每个工厂都牵引质量和粮食。 在山东西王集团,玉米淀粉、食用葡萄糖到结晶性果糖、玉米油,玉米变身为一系列高附加值健康产品,很受客户欢迎。 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打造企业品牌,到年,全国粮食高质量品质率将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粮食加工购买率将达到88%。
李国祥说,粮食生产力供给方将加快从“高产”向“高质量、高产”的再转变,致力于构建更高水平、更优质、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自信,建设国家粮食安全防线。 ”。
把粮食藏在地里,把粮食藏在技术里,以便生产供应
每年都在高位运行,将来的粮食生产还有后劲吗?
“粮食安全的基础是‘能力安全’,必须随时生产和供应”叶兴庆认为。
确保生产能力安全,我国计划布局,继续出力。
——把粮食藏在地上,好好保护耕地的红线。
“如果建设高标准的田地,实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食’,基本上就能保障粮食的收获。 这是我们看家的底线。 农业农村部的韩长赋部长说。 到2022年,我国将建设10亿亩高标准农田。 现在已经建设了6.4亿亩,粮食亩产提高了大约100公斤。 而且,中国划定了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两区”建成后,可以保障中国95%的粮食、90%的谷物支出量。
——把粮食藏在技术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第三代杂交水稻日前首次公开产量,1046.3公斤亩产充分显示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巨大增产潜力。 据该项目的负责人李新鲜介绍,中国现在水稻的平均亩产在500公斤左右,普通农民第三代杂交水稻的亩产可以达到800公斤。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研究员王秀东表示,随着中国从世界农业科技大国向强国大幅前进,土地生产率还有提高空间,据推算,通过提高农业技术的家庭率,粮食单产还将提高10%以上。
——调动积极性,以免抓粮食种植粮食者吃亏。
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着力:抓住粮食要点,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的地方配套,每年减轻主产区负担近300亿元,建立生产粮食大县、产油大县、育种大县等综合奖励政策体系 稳定谷物,稳定农民,完善稻谷、小麦最低购买价格政策,建立玉米、大豆“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机制,今年安排180亿元农机购买补贴,有力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王秀东认为下一步需要大力实施鲜明的政策措施,加强精确的措施,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
“有足够数量的优质耕地,有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持,有积极性高的粮食收集队,大国的粮食仓库一定基础扎实,我们的饭碗很牢固。 ”李国祥说。
标题:热点:粮食生产能否保持后劲?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29/31808.html
下一篇:热点:我国油茶产业产值逾千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