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快速发展新技术 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本篇文章1951字,读完约5分钟
我国粮食产量从2003—年到年实现“十二连增”,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158亿斤,至今连续7年超过1.2万亿斤,从数量上看,人均占有量超过940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我们使用世界7%的耕地、6%的水资源,不仅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还向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粮食援助,成为继美国、欧洲联盟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国,创造了世界粮食生产史上的奇迹。
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需要双手抓住
年10月16日,也就是第39个世界粮食日,主题是“行动创造未来健康食品实现零饥饿”。 随着农业的迅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强调了耕地面积减少等问题,粮食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根据《经济学家》智囊团发布的《年世界粮食安全指数报告》,西方各国占世界粮食安全系数排行榜的第一批,我国居第46位。 我国粮食产量多年维持在高位水平,粮食数量有保障,但粮食生产基础还不稳定,粮食品种结构矛盾依然明显,特别是大豆、高粱等自给率不足,我国每年进口粮食1亿
在保障粮食数量安全的前提下,粮食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 粮食质量安全关系到国民的健康、农业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另一方面,有必要进一步增加科学技术的投入,提高粮食的总产量。 另一方面,减少粮食生产中、产后环节的损失和浪费也特别重要。 粮食生产、运输、储藏和销售全过程都容易发生污染事件,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世界农产品的25%每年都被真菌毒素污染。 我国粮食对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曲霉菌毒素等真菌毒素的检出率较高,广泛存在于人们大量使用的玉米、小麦、大米等粮食中。 我国粮食损失浪费严重,据国家粮食署统计,每年粮食产后损失浪费超过1000亿斤,占粮食总产量的9%以上,相当于1.5亿亩良田产量,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粮食。 另外,我国耕地面积的1/5被重金属污染(接近2000万公顷),每年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到1200万吨,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
快速检查技术可以提高基础监督管理能力。
现在我国还没有建立从田地到餐桌的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这也成为制约粮食产业快速发展的“短板”。 粮食收藏等环节缺乏现场快速鉴别手段和完整的制度保障,不能比较有效地识别和分级保管超标的粮食,难以实现比较有效的监督管理。 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粮食署《粮食领域“十三五”快速发展计划纲要》对粮食质量监督管理提出了“机构互联网,监督全面覆盖,监督管理无死角”的粮食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总体要求。 为了实现粮食产业的优质快速发展,年中国开始实施高质量粮食工程,开展粮食产业链“五优联动”,年前建设粮食质量安全检查监测体系,粮食质量安全监视警报和检查能力不足,基础检查监视机构严重不足
对于庞大的检测样品、五花八门的粮食种类,仅靠实验室的色谱、质谱仪等设备是无法满足诉求的。 迅速发展低价格、高速、高灵敏度的生物快速检测技术是处理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使用国家规定的迅速检查方法对食品进行提取检查。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行业的检测诉求每年保持15%的增长率,免疫快速检测技术已经成为快速检测市场快速发展的主流技术。 这项技术不需要专家的操作,价格低廉,便携性强,非常适合基层粮食质量检查和监督管理部门的采用。 以量子点、上转换纳米粒子、磁性纳米粒子等新的信号材料为标记材料,免疫快速检查试验纸条技术从目视定性评价迅速发展到高通量、定量检查方法,大大改善了生物快速检查的范围、检查灵敏度。
使用良好的检查数据进行安全警报
随着检查范围的扩大,每年中国各级检查机构都会积累大量的粮食检查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相关分解和知识挖掘,以比较有效地提高粮食质量安全预警能力。 年8月,国务院颁发了《促进大数据快速发展的行动纲要》,确定迅速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粮食领域是大数据生成和应用的重要行业之一。 我国科技人员已经开发了系列重金属、真菌毒素、农药的快速检测技术,提高了粮食污染严重地区的样品采集密度,建立了基于大数据的粮食质量安全新闻管理系统,对粮食质量进行安全分类监督管理、量化分级管理和 对国有粮食公司收购的政策性粮食实行按仓库调查,明确污染的区域、数量。 对超标粮食实行档案、监督管理和无害化解决,实现粮食质量安全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推动我国粮食产业质量迅速发展。
“天地之大,黎元之先”粮食安全是国家的根本,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方面最初受到了冲击。 “行动创造未来”,立足于粮食全产业链,把中国茶碗关进牢里,基于粮食量安全,满足人们对粮食安全营养、健康的诉求,构建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科学全中国人的茶碗 (作者是江南大学教授徐传)
标题:热点:快速发展新技术 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27/31364.html